第51章 呂碧城及其佛學(1 / 3)

戴建兵許可

一、生平

她出自皖南望族,家學淵博,敏慧天成。她姿容嫻雅,才華橫溢,能文章,工詩詞,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她勇破藩籬,首創女學,成為“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第一人”。她宦遊政界,馳騁商場,遊曆歐美,“手散萬金而不措意,筆掃千人而不自矜”。然而,她又少遭家難,多愁善感,獨身終老,最終看破紅塵,皈依佛門。

她是呂碧城。

呂碧城(1883~1943),原名呂賢錫,字遁天,又字聖因,晚年信佛後,法號寶蓮。皖南旌德縣廟首村人。其父呂風岐,為清光緒三年(1877)進士,是前清翰林院編修,曆任國史館協修,玉牒館纂修,後外放山西學政,任滿返安徽,寄寓六安。著有《靜然齋筆記》,藏書甚豐。官場雖未得誌,但他仍流諸後人筆下的原因,便是他培養了四個卓爾不群的女兒。而呂碧城則是其中的翹楚。

呂碧城穎慧絕倫,少時讀書便能十行俱下,有不櫛進士之譽。如果按照那個時代的既定模式,少年成名的呂碧城無疑會遵循風光出嫁、相夫教子之路。但是光緒二十一年的變故,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光緒廿一年(1895),呂風岐中風去世,因無子嗣,其家產被族人強行侵奪,呂碧城母女錙銖未得。不久,呂碧城的母親嚴夫人又遭匪徒劫掠,所幸在世交江蘇布政使樊樊山(增祥)的設法援救下,得以保全性命。這一年,呂碧城年僅十二歲。這場“眾叛親離,骨肉齮齕,倫常慘變”的人間悲劇,足以讓呂碧城銘記終生,或許也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植下了“神道”的種子。

1897年,孤苦無依的呂碧城母女投奔時任天津塘沽鹽運使的舅父,在其家(塘沽)渡過了相對安穩的7 年時光,期間呂碧城在研讀國學之餘,對時下當時流行的新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研究新學,呂碧城約同女友方氏準備轉入女校讀書,但遭到舅父阻梗。她憤然離家,孑身赴津。幸運的是,這次“年幼氣盛,鋌而走險”的行為受到了“神道”的眷顧。

翌日,逃登火車,車中遇佛照樓主婦,挈往津寓。予不惟無旅費,即行裝亦無之。年幼氣盛,鋌而走險。知方夫人寓大公報館,乃馳函暢訴。函為該報總理英君(英斂之)所見,大加歎賞,親謁邀與方夫人同居,且委襄編輯。

此後,她的詩詞不斷刊登於《大公報》,一時才名遠播。時清廷內廷秘史繆珊雲(素筠)曾作詩雲:“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啟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

光緒三十年(1904),秋瑾慕名拜訪呂碧城,二人一見如故,對此呂碧城做了生動的記述:

憑借文名,呂碧城受到袁世凱任的賞識,派她籌辦北洋女子公學。1905年,女學成立後,她任總教習,傅沅叔(增湘)任監督。不久,她升任監督,時年二十一歲。兩年後,添設女師範科。1909年,北洋女師第一期學生舉行畢業禮,畢業師範生僅得十人。而且學生多屬隨宦的女兒,居處無定,時讀時輟,難得學有成就。這也為呂碧城實現“興女學、倡女權、破夫綱”的抱負蒙上了一層陰影。後來她在北洋女學的校友錄出版的時候,寫了一篇序文,內有“滋蘭百畝,播吾道之芬芳,蓄丈三年,療庶物之疵瘸”等慨歎之語。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越年民國成立,中國氣象也之一變。北洋女學停辦,袁世凱隨即特聘呂碧城為公府秘書,直至1915年,帝製議起,呂碧城毅然去職南下,遷居上海,被聘為上海《時報》特約記者。這段時期,呂碧城迎來了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她將曆年遊曆所作詩詞和部分舊稿付梓刊行,定名《信芳集》。《信芳集》問世後,影響很大。文壇名宿樊增祥、易實甫、陳飛公等人也甚為推重。寫作的餘暇,她還涉足商業,與西人交易,並獨操奇贏,數載致富。不久,她的母親去世。民國七年(1918)秋間,身無牽掛的呂碧城出國赴美,在哥林比亞大學學習美術,兼攻曆史和文學,並編譯了《文史綱要》和《美利堅建國史綱》等著作。民國十一年(1922)夏,呂碧城學成歸國,寓居上海,閑暇之餘,與楊千裏、楊雲史、葉遐庵等時俊酬唱相和,並加入了當時著名的進步文學團體“南社”。

民國十五年(1926),呂碧城再度隻身出國,漫遊歐美。法國、意大利、英國、瑞士等都地都留下了她的芳蹤。後來她將沿途經曆和感受寫出了五萬餘字的《歐美漫遊錄》(又名《鴻雪姻緣》),先後在北京《順天時報》和《半月》雜誌上連載刊出。

民國十七年(1928),得知國內伍廷芳等人籌設中國動物保存會;她也發起中國保護動物會,倡導禁止虐殺一切動物,提倡素食,互相呼應。同年底,呂碧城於日內瓦斷葷。民國十八年(1929)5 月,呂碧城受到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赴維也納參加萬國保護動物大會。她在會上的演說,引起全場轟動。

旅歐期間,呂碧城開始參加佛教活動,潛心研究佛學。定居瑞士後,更以弘揚佛法為己任,編譯了《歐美之光》等書。民國十九年(1930)春,呂碧城在瑞士日內瓦皈依佛法,法號曼智。時年48歲。

民國二十二年(1933)冬,呂碧城回國,在上海閉門不出,專事佛教經典的纂譯達3 年之久,完成了《觀無量佛經釋論》等佛學著作。民國二十五年(1936)冬,她北上客居北京,整理刪訂詩詞作品,刊行《曉珠詞》四卷。七七事變後,呂碧城再次出國,輾轉於歐美,宣講佛學,希望喚醒人心,倡導以仁克暴。民國二十八年(1939)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呂碧城為躲避戰火,於翌年回到香港,住在港紳何曉生(東)的眷屬所建的東蓮覺苑。民國三十二年(1943)1 月24 日,呂碧城病逝。臨終前,她留有七絕一首,可謂在世六十年最後的吟詠。詩雲:“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怨證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隻此回!”

呂碧城辭世後,親友遵照她的遺囑,遺體火化,骨灰和麵為丸,投諸海中,結緣鱗介。她的全部財產20萬元港幣捐贈給香港寶蓮禪院,布施佛事。

她生平的著作,有《信芳集》、《呂碧城集》、《鴻雪因緣》、《美利堅建國史綱》、《歐美之光》、《曉珠詞》(有三種版本)、《香光小錄》、《雪繪詞》、《文史綱要》、《觀經釋論》、《名學淺識》及英文傳播佛學書十種,合名《夢雨天華室叢書》。但是華文著作因為刊發量較少,而且大部分贈送友人,現已散佚殆盡。

二、佛學著作

呂碧城少年多舛,父親早逝,母親遭掠,又遇退婚。中年飄零,身在異國,體弱多病,又逢國家危難,無處歸依。獨特的經曆讓本就心思敏感的她逐漸選擇佛學作為自己的精神家園,開始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撰文介紹歐美各國的佛學近況,翻譯佛學經典著作,弘揚佛法,最終皈依佛門。其關涉佛學的著作主要有《呂碧城集》、《歐美之光》、《觀無量壽經釋論》、《梵海蠡測》、《因果綱要》(英文)、《人死後如何》(英文)等,茲僅對《歐美之光》與《觀無量壽經釋論》作一簡單介紹:

1.《歐美之光》

呂碧城漫遊歐美期間,廣泛搜集世界各國佛教發展的資料,輯錄成《歐美之光》一書,1932年由上海佛學書局正式出版,促進了國人對歐美佛教傳播的認識。該書的主旨,正如淩楫民博士在序言中所雲:“適值歐美有新道德之運行,以護生戒殺為非戰彌兵之根本。女士以亞洲儒釋之精神,灌輸而融彙之東西文化,相得益彰。世界和平,斯為左券,誠盛舉也。嗚呼!禽獸異類,吾人尚有保護之責,而各國兗兗諸公,方搜括民財,造艦購械,殘殺同胞以快意。使讀呂女士護生之集,其能無動於中乎。”

該書來源以歐美各國有關護生的書籍雜誌為主,主要介紹歐美各國的動物節、蔬食大會、佛學會以及佛學在歐美各國的發展,內容豐富,文筆生動,文中還附有許多精美珍貴的插圖。

歐美佛教動態方麵,該書有《佛教在歐洲之發展》、《坎拿大之佛學》、《妙相莊嚴》、《巴黎學佛一夕記》、《倫敦佛學會舉行年會記》、《英國佛教會略史》、《英國佛學社近況》、《英國比丘馬顯德傳》、《德國之佛教居士林》、《美國佛教流行之推測》、《泛太平洋佛教青年會大會》、《玄學與科學將溝通乎》等12篇。

2.《觀無量壽佛經釋論》

呂碧城著《觀無量壽佛經釋論》,以唯識宗的學理解釋此經,主張將觀經列入法相宗的六經十一論之內。《釋論》分《導言分第一》、《通釋分第二》、《釋義分第三》、《注分第四》、《觀無量壽佛經》、《抉釋分第五》以及附錄《識與業》共七部分。

在《導言》部分,呂碧城闡發了解釋該經的緣起:“願宏淨土宗隻重小本,而法相宗特取六經十一論,皆未及此經,致其勝義湮鬱,不獲為淨業行人所利用,予獨惜之,發潛抉晦,請自隗始。唯值世界俶擾之際,雖旅次急就操觚,而一暴十寒,期年始得脫稿,管窺蠡測,破碎支離,揆諸造論須具六因四德之說,曷勝悚愧,當來多士繼起,宏揚此經,此區區拙著,覆瓿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