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雪中送炭(2 / 2)

楊沐推著母親慢慢地在街上走,他知道往後自己忙起來之後,就很少有時間陪母親出來走動了,所以趁現在陪母親多走走多看看。平城並不算大,但是極整潔漂亮,母子二人一邊走一邊聊天。

“這縣城與蓉鄉就是不一樣,又大又氣派,還這麼整齊幹淨。”楊母的興致一直很高,看看這裏,望望那裏。

“是,這街市也很漂亮。”楊沐應著,心裏微有些酸楚,要是母親沒有病,自己還能帶著她去菁州、菡城甚至京城看看呢。

仁善堂在平城也算得上有些名氣了,藥鋪的當家也就是楊林的師傅,姓萬,祖上三代均行醫,積下了仁善堂的家業,口碑也頗好。

楊沐一路尋過去,正逢楊林在鋪子當值,一眼就看見他們了,高興地迎出來:“嬸子,鐵蛋,你們來了。”

幫楊沐一起抬楊母進了店堂,說讓他們先等會兒,自己掀開一道門簾,進去叫師傅去了。楊沐打量了一番藥鋪,店堂頗寬敞,鋪子裏有一股濃鬱的中藥味,坐堂的大夫是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正在給病人把脈,看來應是楊林的師兄,櫃台後是兩人高的藥櫃,密密麻麻的全是抽屜,幾個夥計正在忙碌,抓藥的、磨藥的,看見楊沐母子,紛紛朝他們點頭微笑。

楊林一會兒出來了,後麵跟著一位五十多歲年紀的老大夫:“師傅,這就是我跟您說的我那嬸子,您給看看。”

楊沐跟萬大夫做了個揖:“有勞萬大夫給家母看看。”

萬大夫大約是聽楊林提起過楊母的病,頷首打個招呼,將楊沐母子領進一間問診的屋子,讓楊母躺在一張床上。先給楊母把脈,良久才收了手,又看了麵色和舌苔,彎下身去拿捏了一下她的雙腿,並問了一些她的感覺。

楊沐緊張地問:“大夫,怎麼樣?”

萬大夫說:“令堂的病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下肢癱瘓。這樣的病症我也見過不少,通常是中風引起的偏癱。我看令堂脈相細澀,氣短無力,舌色淡紫,她的病雖是摔傷引起的,實則也是中風的緣故。”

楊沐著急地追問:“那能治好嗎?”

萬大夫沉吟一下:“這病也不是完全沒有治愈的可能,須得育陰潛陽,活血通絡,要進行長期推拿按摩,輔以方藥,或能慢慢治愈。”說完又看了現在正在用的方子,添了一味土元。並當場給楊母做了推拿,不僅按摩腰部及下肢的穴位,也按壓背部的天宗、肝俞、膽俞、膈俞等穴位,萬大夫一邊按,一邊囑咐楊林一一記牢。

楊沐看他說的頭頭是道,心下抱了希望,高興自不必說。隻是心下狐疑為何萬大夫未曾提及針灸治療一事,後來他才知道,這萬大夫為人極其保守謹慎,在治療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針灸治療稍顯冒險,故被略過不提。楊沐自楊林那將推拿按摩的新增穴位都學會了,每日早中晚替母親按壓三次,輔以湯劑,隻盼著母親能早日康複,這且按下不提。

這邊吳家鋪子裏,楊沐開始跟著艾老先生學習理賬。楊沐接觸了吳家的賬目之後,才知道吳家產業之大,田產不必說了,蓉鄉有半條街的鋪麵都是吳家的,大部分都用來發放收租,吳家在平城開的鋪子也不少,有五六家之多,光藕粉、蓮子等本鄉特色的鋪子就在城南城北各開了一家,此外還有米鋪、雜貨鋪、酒樓、綢緞鋪各一間,菁州也有一間鋪子,涉獵範圍不可謂不廣。

楊沐有些奇怪,吳家家大業大,怎會守在吳村不進城。後來聽人說,吳家原來並沒有如此富有,是修了現在的吳家大院之後才發達起來的,吳員外迷信算命先生的話,一定要守住這所旺宅,家業才能長久昌盛發達,所以一直留在吳村沒有搬出去。

楊沐母子所在的鋪子,是吳家最早開在平城的吳記藕粉鋪,說是藕粉鋪子,也賣蓮子,鮮藕上市的時節也賣鮮藕,不僅零售,也做批發。楊沐要負責的賬務卻遠不止這些,平城的六家鋪子的賬目都是他的管理範疇。楊沐聽見艾老先生跟他交待這些的時候,嘴巴都張圓了,不是他沒見識,而是驚訝吳員外如此信任他,這麼多的賬務竟然交給他一個剛出茅廬乳臭未幹的小子來管理,實在是讓他覺得肩上的擔子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