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1 / 3)

第3篇第12章第2節生存規劃 (2)

第四,依靠科技。充分依靠能源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突破能源發展的技術瓶頸,提高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製造水平,開創能源開發利用新途徑,增強發展後勁。

第五,保護環境。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積極促進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堅持在發展中實現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六,互利合作。能源發展在立足國內的基礎上,堅持以平等互惠和互利雙贏的原則,以坦誠務實的態度,與國際能源組織和世界各國加強能源合作,積極完善合作機製,深化合作領域,維護國際能源安全與穩定。

3.法國

法國能源戰略的核心是:在大力發展核能的同時,積極扶持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以實現能源供應多樣化。在法國的初級能源供應中,核能占40.4%,居世界之首;可再生能源占6.8%。法國計劃在201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力生產中的比例從1997年的15%提高到22.1%,其中除水力以外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所占的比例由2.2%提高到8.2%。法國石油所占的比例已從1973年的71%降至2002年的37%。

4.德國

德國對石油進口的依存度高達98%,其能源戰略的目標是確保能源安全供應,合理生產與使用能源,實現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發展。其能源政策的具體內容是:確保能源來源的多樣性;建立多元化的能源進口渠道;建立並完善石油戰略儲備和相應的應急機製;注重開源,更重節流,采取多種手段促進節能。

5.日本

日本將在節能技術、降低石油依存度、實施能源消費多樣化等方麵施行新能源戰略,並爭取在2030年之前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通過收購海外石油公司和參與海外石油開發等方式,培育本國的核心石油開發企業,從而避免國家之間政治外交關係的變化對石油進口的影響,減小石油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大力推進國際合作,努力在亞洲推行日本型的節能模式,協助亞洲國家增加石油儲備。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研發節能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製度,支持企業開發利用新技術。

6.印度

印度特別強調進口渠道多元化和擴大可替代能源的開發利用。如:確保國內外能源供應的長期穩定;在整個南亞地區逐步建立廣泛的能源網;鼓勵印度石油公司擴大購買外國油田的股份;努力實現原油進口渠道的多樣化,確保能源安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以加強印度的能源安全;通過利用太陽能、水電、核能和其他類型的能源,保障印度在2030年前實現能源獨立。

可以看出,為了應對能源挑戰,各國都在努力尋找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盡管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側重,但大方向基本一致,都強調建立多元化的能源進口渠道,促進發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好本國的優勢能源,鼓勵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減排,建立石油儲備製度,調節石油市場,統一區域性的能源政策,加強協作。

氣候問題,你我有關

進入21世紀,資源占有和環境容量成為國際競爭的重點。各國出於對能源的強烈需求而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應對措施,但持續增長的碳氫能源消費對環境的負麵效應,尤其是對全球氣候的不利影響,卻沒有得到各國相應的重視。到2008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已經11年。《京都議定書》是戰後以來為數不多的非美國主導的政府多邊協定。作為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並未納入減排行列。作為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國和印度,也沒有進入第一期減排義務框架。

經過近10年來的醞釀,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隨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陸續發表而在2007年引起國際社會的空前關注,而且氣候變化與國家和國際安全掛鉤趨勢明顯。圍繞氣候變化問題展開的環境外交日益成為能源外交之後的新焦點。2007年12月3~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大會最終通過“巴厘島路線圖”,為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的國際溫室氣體減排談判製定了框架和時間表。中國對大會自始至終積極參與,為路線圖的產生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巴厘島路線圖”規定,新一輪談判應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並為關鍵議題確立明確議程。中國提出的多項建議,包括切實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中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規定落到實處等,最終被采納到“巴厘島路線圖”之中。“巴厘島路線圖”為後京都時代溫室氣體減排談判奠定了基礎,並獲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認可,具有突破性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