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盟國博物館,《完成使命:西方國家駐波茨坦軍事聯絡團1946-1990》,柏林,2004
柏林盟國博物館,《柏林萬歲1945-2003》,柏林,2003
埃貢·巴爾,《當時的我》,慕尼黑,1996
安東尼·比弗爾,《柏林:衰落》,倫敦,2002
保羅·伯格,《森林居住區:萬特利茲參考書》,柏林,2001
道格拉斯·鮑丁,《德意誌帝國的廢墟中》,倫敦,2005
維利·勃蘭特,《座談會與和解:1960-1975》,漢堡,1976
維利·勃蘭特,《回憶》,漢堡,1990
《德國聯邦內政部的一般性問題》,柏林,1961年8月13日
柯蒂斯·凱特,《虛度的八月:1961年柏林牆危機》,倫敦,1978
歐諾黑M。卡丘朵,《肯尼迪與柏林牆危機:美國決策製定研究》,柏林,1980
大衛·蔡爾茲,《東德:莫斯科的德國盟友》,倫敦,1983
喬治·克萊爾,《在柏林的日子1946-1947》,倫敦,1989
盧修斯·克雷將軍,《在德國的決定》,紐約,1950
羅伯特F。達萊克,《未盡的一生:約翰F。肯尼迪》,倫敦,2003
安德烈亞斯W。多姆,《肯尼迪在柏林:冷戰期間的政治,軍國主義,以及情感》,帕德博恩,2003
麥克·丹尼斯,《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興衰1945-1990》,哈洛,2000
馬裏恩·戴金,《牆上的黑洞逃亡1961-1989》,慕尼黑,2005
托斯頓·迪德理查,《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邊防警察》,柏林,1998
卡洛琳·艾森伯格,《劃線》,紐約,1998
貝恩德·艾森菲爾德與羅傑·恩格曼,《1961年8月13日:出逃》,不萊梅,2001
烏利希·恩岑斯貝格,《一號公社,柏林1967-1969》,科恩,2004
若弗·若埃利與詹姆斯·瑞多勒克合著的《威廉主義及其遺產:德國的現代性,帝國主義,以及改革的意義,1890-1930》,紐約與牛津,2003
彼得·厄爾與休伯特斯·納伯,《禁區:史塔西在柏林的禁運區》,柏林,2005
理查德J。伊旺斯,《掌權的第三帝國》,倫敦,2005
沃納·菲爾默與赫伯特·史旺,《柏林牆下的受難者》,慕尼黑,1991
托馬斯·弗萊明與哈根·科赫,《柏林牆下的受害者》,柏林勃蘭登堡,2004
馬裏奧·弗蘭克,《瓦爾特·烏布利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傳》,慕尼黑,2003
瑪麗·富布盧克,《解剖獨裁: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內幕1949-1989》,牛津,1995
約翰·劉易斯·加迪斯,《冷戰,新的曆史》,紐約,2005
約翰·吉爾森與科裏·塞克,《柏林牆危機:透視冷戰中的聯盟》,貝辛斯托克與紐約,2002
諾曼·葛柏,《柏林牆:肯尼迪、赫魯曉夫以及歐洲心髒的陰影》,紐約,1998
托馬斯·格裏姆,《政治局私密》,柏林,2004
霍普M。哈裏森,《激怒蘇聯人》,普林斯頓與牛津,2003
赫爾特·漢斯——赫爾曼,《柏林牆倒塌紀事》,柏林,1999
托尼·尤特,《戰後:1945年以來的歐洲曆史》,倫敦,2005
尼基塔S。赫魯曉夫,《赫魯曉夫記憶:開放的錄音帶》,倫敦,2005
約翰·奧·科勒,《史塔西:東德秘密警察不為人知的故事》,博爾德,2000
沃納·庫普,《1953年6月17日:傳奇與現實》,柏林,2003
安吉拉·柯瓦爾澤克,《東德的朋克》,柏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