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熱射病。主要病因是強烈的太陽輻射或高溫輻射直接作用於人的頭部引發的。由於顱內積熱,溫度過高,腦神經係統出現急性的功能失調,產生頭疼、頭暈、眼花、耳鳴、惡心、嘔吐等症狀。
③熱痙攣。因人體大量出汗後,人體電解質損失過多,不能及時地得到補充而引起的。主要的症狀是肌肉痙攣和疼痛,引起嘔吐、昏厥。
實際中常按臨床表現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種。
④先兆中暑。在高溫作業場所勞動過程中,作業人員有輕微頭暈、頭疼、眼花、耳鳴、心悸、惡心、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強堅持工作。如能及時離開高溫環境,經休息短時間內症狀可消失。
⑤輕症中暑。除以上症狀外,有麵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升高至38攝氏度以上,也可伴有惡心、嘔吐、麵色蒼白、脈率增快、血壓下降、皮膚濕冷等早期周圍循環衰竭表現。作業人員具有前述中暑症狀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脫離高溫環境,經短時休息,可在4~5小時症狀消失,並能恢複工作。
⑥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狀外,還有熱痙攣、腹痛、高熱昏厥、昏迷、虛脫或休克表現。
(3)中暑的處理。從事高溫作業,出現上述中暑症狀時,應趕快救治。發生中暑時,應將患者從高溫作業環境中撤離,到通風良好、陰涼的地點靜臥休息,先兆中暑和輕症中暑可逐漸恢複。重症中暑必須緊急送醫療單位搶救。
高溫作業工人排汗量明顯增加,其增加量與勞動強度成正比。排出的汗中含有大量鹽分,體內鹽分隨著大量排汗而流失體外,因此,高溫作業工人在排汗量較大的情況下,及時補充適量的水分和鹽分對維持身體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飲水是最常見也是最簡便的補充水分方式,但不恰當的飲水不但不能使高溫作業者補充已丟失的水分,反而會損害健康,甚至誘發中暑。
高溫作業工人恰當的飲水應遵循三條原則:
(1)補足補夠。一般來說,要比平常每天多飲水3~5升,食鹽20克。
(2)飲水方式以少量多飲為宜,暴飲會加重心、腎和胃腸道負擔,又促使大量排汗。
(3)飲水和補鹽同時進行,不能單純補充水分。單純暴飲淡水會引起熱痙攣(中暑)的發生,故以含鹽飲料為佳。含鹽飲料種類很多,既可自製,也可直接購買成品。含鹽茶水、綠豆湯自製簡單方便,效果也十分可靠,值得推薦。
防暑降溫的措施
(1)組織措施。加強宣傳教育。教育職工遵守高溫作業安全規程和衛生保健製度。
勞動休息製度應製定合理。高溫下作業應盡量縮短工作時間,可實行換班。增加工作休息次數,延長午休時間等方法。休息地點應遠離熱源,應備有清涼飲料、風扇、洗澡設備等。有條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裝空調器或采取其他防暑降溫措施。
(2)技術措施。改革工藝過程。合理設計或改革生產工藝過程,改進生產設備和操作方法,盡量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儀表控製,消除高溫和熱輻射對人的危害。工藝流程設計時,應盡可能將熱源置於外麵;采用熱壓為主的自然通風時,盡量將熱源布置於天窗下麵;采用穿堂風的通風廠房,應將熱源布置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側;使室外空氣進入車間時,先通過操作者工作點,後經過熱源。隔熱,以水隔熱效果最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輻射熱。利用石棉、玻璃纖維等導熱係數小的材料包敷熱源也有較好的效果。通風,利用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的方法,交換車間內外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