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煤礦工人職業病的防治(7)(1 / 3)

物體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為基準呈往複振蕩的現象稱之為振動。物體離中心位置的最大距離為振幅。單位時間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它是評價振動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常用基本參數。

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是振動對人體影響的兩種形式。振動向身體傳導時,一般是從支持身體的部位與振動體表麵接觸傳入。地麵振動時可從站立者兩足傳入,乘坐船、車、飛機時振動是由臀部或下肢傳入身體,這種能傳到全身的振動稱為全身振動。工人手持振動工具,在操作中工具的振動傳到手、臂甚至到肩,這種隻能傳到局部的振動稱為局部振動或手傳振動。

常見的振動作業

(1)全身振動作業:主要是振動機械的操作工。如震源車的震源工、車載鑽機的操作工;鑽井發電機房內的發電工及地震作業、鑽前作業的拖拉機手等野外活動設備上的振動作業工人,如鍛工等。

(2)局部振動作業:主要是使用振動工具的各工種,如鍛工、砂鉚工、搗固工、鑽孔工、研磨工及電鋸、電刨的使用者等進行作業。

(3)生產中由生產工具、設備等產生的振動稱生產性振動。在生產中接觸到的振動源有:

①電鋸、電鑽、砂輪機、拋光機、研磨機、林業用油鋸、養路搗固機等電動工具。

②鑿岩機、鉚釘機、風鏟等風動工具。

③收割機、拖拉機、脫粒機等農業機械。

④摩托車、內燃機車、船舶等運輸工具。

振動對人體的危害

從物理學和生物學的觀點看,人體是一個極複雜的係統,振動的作用不僅可以引起機械效應,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應才是更重要的。

人體接受振動後,振動波在組織內的傳播,由於各組織的結構不同,傳導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順序依次為骨、結締組織、軟骨、肌肉、腺組織和腦組織,40赫茲以上的振動波易為組織吸收,不易向遠處傳播;而低頻振動波在人體內傳播得較遠。

局部振動和全身振動對人體的危害及其臨床表現是明顯不同的。

(1)局部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局部接觸強烈振動主要是以手接觸振動工具的方式為主,由於工作狀態不同,振動可傳給一側或雙側手臂,有時可傳到肩部。長期持續使用振動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環、末神經和關節肌肉運動係統的障礙,嚴重時可患局部振動病。

(2)全身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振動所產生的能量,能通過支承麵作用於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係列病變。

人體是一個彈性體,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頻率,當外來振動的頻率與人體某器官的固有頻率一致時,會引起共振,因而對那個器官的影響也最大。全身受振的共振頻率為3~14赫茲,在該種條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強。

接觸強烈的全身振動可能導致內髒器官的損傷或位移,周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改變,可造成各種類型的、組織的、生物化學的改變,導致組織營養不良,如下肢疲勞、足部疼痛、皮膚溫度降低、足背脈搏動減弱;女工可發生子宮下垂、自然流產及異常分娩率增加等情況。一般人可發生性機能下降、機體代謝增加等情況。振動加速度還可使人出現前庭功能障礙,導致內耳調節平衡功能失調,出現臉色蒼白、惡心、嘔吐、頭疼頭暈、出冷汗、心率和血壓降低、呼吸淺表等症狀。暈車暈船即屬全身振動性疾病。全身振動還可造成腰椎損傷等運動係統的不良影響。

(3)振動病。振動病是法定職業病。振動病一般是對局部病而言,也稱職業性振動性血管神經病、氣錘病和振動性白指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