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海運(1 / 2)

規劃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穿越的吳宗睿,終於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失落,什麼叫做著急。

快兩個月時間過去,來到登州和萊州的人寥寥無幾,外界對於登州和萊州的傳聞,依舊停留在叛軍作『亂』的情形之中,這也不能怪別人,畢竟大明的交通太不發達,很多消息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才能夠傳遞出去,而不利於登州和萊州的傳聞,正是喧囂塵上的時候。

眼看著到了冬月,馬上就要進入春耕季節,大量的土地無人耕種,如果耽誤了本年度的春耕,來年吳宗睿就算是神仙,也無法改變登州和萊州持續蕭條的局麵。

玉蜀黍種子、番薯種子,已經派冉江西去采購,麥種子已經備好,就等著開春播種。

一段時間,吳宗睿急的吃不好、睡不好。

更加讓他揪心的是,信義押司尚在青州的兩千軍士,無法搬遷到登州府城,因為絕大部分的押運生意,都是在青州,不管是士大夫,還是官吏,都不願意到登州來。

該想的辦法想了,該做的也做了,可就是不見大量的人口遷徙而來。

按照吳宗睿的計劃,首先是增加人口,發展農業,隻有穩住燎萊之地的局勢,下一步才能夠考慮發展商貿的問題。

按照巡撫衙門的安排部署,府州縣衙門專門對轄區內的人戶和人口進行了核實,這其中蓬萊知縣崔雲輝是最為賣力的,統計上來的數字,讓吳宗睿倒吸一口涼氣,截止崇禎五年十一月中旬,登州和萊州總戶數兩萬七千餘戶,總人口十七萬餘人,而且主要集中在萊州府城、登州府城和少數幾個州縣城池之中,有部分的縣城,譬如黃縣縣城,縣城內的人口僅有千餘人,縣城特別的清冷。

而且這個人口總數,還包括燎萊境內所有的衛所軍士。

應該,登萊之地,已經蕭條到了極點,可以用赤地千裏來形容了。

輿論的殺傷力是無窮的,巡撫衙門的公告文書和輿論比較起來,不值一提。

迫不得已之下,吳宗睿已經想好了,春耕時間,登州和萊州的所有軍士,悉數都去種田,能夠種下多少是多少,來年總歸有些收成,至於不荒蕪一塊耕地,怕已經是幻想。

在府城東直大街轉悠了一圈,吳宗睿慢慢朝著巡撫衙門而去,他和家眷悉數都居住在巡撫衙門的後院,相比較來,巡撫衙門的後院,比青州府衙的後院要好一些。

“大人,我都等您好一會了。”

“劉寧,怎麼了,你不是在負責蓬萊水城,負責水師事宜嗎,怎麼到這裏來了。”

“大人,水城水師碼頭扣押了五艘貨船,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貨船,因為海上風浪太大,不得已停靠水師碼頭。。。”

劉寧還沒有完,吳宗睿的眼睛亮了。

“走,到水師碼頭去看看。”

“大人,您這是怎麼了,有什麼事情,讓曾先生去看看,您不必親自去水師碼頭。。。”

“不要多,備馬,到水師碼頭去。”

。。。

水師碼頭,被扣押的五艘東印度公司的貨船,就在不遠處,貨船的船主和船員,被押解在碼頭南側,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劉寧,讓貨船的船主到廂房,我有話要問他們。”

劉寧楞了一下,隨即轉身離開廂房,親自前往碼頭南側。

吳宗睿已經有些激動,海運兩個字,從頭腦之中冒出來,他依稀記得,穿越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是關於大明王朝海閱文章,整個的大明王朝,海運一直都在發展的階段,明朝初期,漕閱作用特別凸顯,海運相對弱勢一些,可是到了明朝末期,因為大運河的擁堵,河沙的淤積,漕運大受影響,南北的貨物調運遭受嚴重的影響,而海閱優勢逐漸凸顯出來。

大明海運主要集中在三處,一處是廣州府,一處是福建沿海,一處就是登州、萊州以及津港,相比較來,登州和萊州占據很大的優勢,這裏的島嶼較多,補給相對容易,而且這一片的海域,因為島嶼眾多,可以用來躲避海上的颶風。

從運輸方麵來,登州和萊州也占據很大的優勢,福建和廣州等地,海閱貨物,需要途徑漫長的運輸,才能夠抵達北方,而登州和萊州則不一樣,貨物抵達這裏,南北方向的運輸都較為方便,可以,如果發展海運,登州和萊州的港口,完全可以覆蓋北直隸、河南、陝西、山西以及湖廣等地。

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且通過海運,可以快速的發展登州和萊州的商貿。

。。。

劉寧帶著兩個金發碧眼的船主進入廂房,隨同進來的,還有一個漢人,應該就是翻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