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零七 廢察舉,立科舉(1 / 3)

這是一場大朝會。

目前全京城還能站著的官員都抵達了皇宮。

奉殿外站不下,那就散到其他宮殿中,皇帝的話自然有人傳達。

本來人數一多,皇帝的話就隻有最前麵的一群人能聽到,其他人都要聽傳達,郭某人不是大嗓門,也沒有麥克風。

當然,郭某人也並不需要直接把自己的命令傳達到每一個官員的耳朵裏,他所要傳達的訊息,隻要這群官員裏的頭頭們聽到就可以了。

那些選擇與他妥協,並且被他嚇壞聊高官顯貴們。

郭某人一口氣幹掉了五千多士人官僚、太學生,廢了他們,一口氣提拔了兩千多名黎庶出身的地方基層官員進入京城擔任中央官職。

這一段過渡期熟悉期,也是需要他們全麵負責起來,讓這些黎庶官員更快的上手工作的。

穩住了中央政府的核心決策團隊,就能穩住中央政府。

穩住了中央政府,幹掉了中央鬧事的人,地方上的縣府以下包括縣府又基本上被他所掌握,這州刺史一級的官員和郡太守一級的官員就算想鬧事,那也等於被孤立起來,懸浮著,無根浮萍。

上不達聽,下不入鄉村,沒有軍權財權人事權,給他們一百年都不成事。

郡縣這套製度,就是為了穩固統治而設計的,分權體係運行良好。

地方分權,中央集權,中央有足夠的權勢駕馭地方。

洛陽周邊那一批四個郡守已經被郭某人下令撤換,換上了他們身邊寒門出身的郡丞接任郡太守,直接把他們帶到京城來下獄問罪。

既然已經動了手,那就不用擔心什麼影響。

中央直接打死,地方上的也絕不放過,誰敢跳起來作妖就等著死。

五千多人都被棒打了,郭某人也不會在意再來一批人。

流放名單就在那邊,誰上誰不上都在一念之間,而郭某人並不擔心上去的人太多良致國家運轉不暢。

多年耕耘之下,這些懸浮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懸浮階層】早已沒有了和郭某人掰手腕的能力。

他們再也不能像當年那樣,一個郡太守就是一個軍閥,一個州刺史就是一個大軍閥了。

時代過去了,回不來了,想,也沒什麼意義。

現在就看這些懸浮官員們怎麼處理,怎麼表態,是選擇臣服還是選擇狗帶。

郭某人期待他們的回應。

當然,郭某人更希望的是他們和自己眼前站著的這群鵪鶉一樣的高官顯貴們一樣,老老實實的接受安排。

而不是像那五千多人一樣。

既然已經下手,就要下死手,不留後患的那種。

所以這五千多人肯定要牽連到他們的家人、族人,還有一些親朋好友之類的,算上去,七七八澳怎麼也得三四萬人。

三四萬人他都能下得去手連根拔起,更何況是你們這些無根浮萍的懸浮官員呢?

郭某人相信很多官員可能才剛剛意識到皇帝居然擁有如此龐大的力量,一朝震怒,可以將他們連根拔起。

不過對於郭某人來,之前是順應中下層士饒願望,利用標點符號打擊、馴服了頭部士人家族,掌控住了核心決策層。

而這一次,則是在穩住核心決策層的基礎上,鏟平中下層士人這個盤踞在帝國身上的巨大食利階層。

讓科舉成為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