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家是中國的軟實力

●趙啟光美國卡爾頓學院講席教授、亞洲研究係主任中國當代需要一個“文藝複興”。中國新時代文藝複興所要選擇的支點,應是中國軸心時代的“春秋文化”。但我國春秋軸心文化不隻有以人為本的儒家,還有以自然為中心的道家學說。中國古代文人登車攬轡,有平天下之誌。此固然不錯,但我們要知道,古人舍得花大量的時間欣賞自然和文化曆史的美,不斷檢討端正自己在宇宙社會的位置,追求健康合理的身心生活,這是儒道結合的結果。道家學說向世界傳播,在吸取儒家、佛家、墨家和現代科學的精華之後,就會成為中國的軟實力。欲達到此目的,僅靠詮釋《道德經》是不夠的。老子自己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他不相信語言的力量。跨文化交流之門的鑰匙就是“因其人之言而為之言”。也就是我們應該以各國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中華文化並將其應用於解決現代社會問題。所以我在美國課堂講老子常常借助非語言的方式,如用黑板畫來把老子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邊畫邊講,主要是講老子思想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的應用,我稱其為“畫講新道家”。

公元前500年前後,世界幾個文明古國突然出現了精神大飛躍,人稱“軸心時代”。幾個古老文明同時天真起來,對人為什麼活著這些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提出了問題。問得最起勁的有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老子、孔子等等。一個文化如果想創新,必須發掘自己固有傳統。歐洲文藝複興就是建立在古希臘人在軸心時代創立的觀念上的創新高潮。中國當代也需要一個“文藝複興”。中國新時代文藝複興所要選擇的支點,應是中國軸心時代的“春秋文化”。現在中國社會又一次意識到儒家的文化力量,一提中國軟實力則言必稱孔夫子。但我國春秋軸心文化不僅有以人為本的儒家,還有以自然為中心的道家學說。當前的國學熱其實是儒學熱,其實我們的文化並不是儒家一家。歐洲的文藝複興也不是單講亞裏士多德或柏拉圖。儒家本是百家齊放的產物,後來百家齊放變成了一枝獨秀,責任在董仲舒、漢武帝,與孔夫子無關。孔子寬容並讚賞批評自己的狂人、路人和隱士,對別的思想有論戰、有尊敬而無壓製排斥。

但儒家發展壯大以後,漢朝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對寬容博大儒家精神的偏離,其對儒家的危害不小於焚書坑儒。要想否認一種學說無非兩種辦法,一是埋入地下,如秦始皇所為;一是捧到天上,如董仲舒所為。

在當代喧鬧之中傾聽2500年前智者的空穀足音,發掘古人的養生之道、養心之道、養性之道,比照當前世道人情,爭取悟出一番新意,或可給世人一麵護心鏡,一副藤子甲,免得被四麵飛舞的流矢傷心傷身。儒家追求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道家以身心健康與自然和諧為己任。當今世界物質日趨豐富,可惜工作之勞、子女之累、物欲之誘把現代人緊緊纏住。更可歎的是,身心交瘁的諸位,還要裝出好漢淑女,此欺誰乎,欺天乎?自欺乎?其實中國人如此,西方人也差不多。據我旅美30年觀察,美國人素稱樂觀,但在工作、生活、家庭的壓力下,多數人處於身體和精神的雙重亞健康狀態下。現代文明在這點上倒是實現了全球跨文化交流。

老子對自然的保護(道法自然),對身心健康的追求(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對貪婪的批判(知足者富),對低碳經濟的再續(雖有舟輿無所用之),對女性的讚揚(牝以靜勝牡)等都有現代意義,對我們來說是文藝複興的基礎之一,對西方人來說都是天籟之音,是振聾發聵的軟實力。我相信茫茫宇宙之中存在著超越人類意誌的力量,它宏大壯美、寂寥無限。在它麵前我們的是非得失實在微不足道,我們一生不過是老子說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而已。解救人類苦惱,非與這大道掛鉤不可。當然,這裏談的道家,不是古代道家的原地重複,而是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新道家,不是象牙之塔中的玄學,而是人生現實中的應用道家,或者說“應用新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