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本書,最大的困難倒不是寫作的辛苦,我覺得是確定應該給什麼人讀、哪些人翻翻看、最後被扔放在什麼地方的問題。
寫這本書就遇到這樣的困惑。
然而終於能夠寫下去,乃在於鄭州大學出版社的總編輯王鋒教授對本書的總體設計和讀者定位,在於楊秦予副總編輯和我的摯友王偉博士,他們的鼓勵和支持是本書能賦以生命的基礎。
完稿之後看看,覺得此書對於希望讀國際時事分析的人,國際政治學專業學習者,都有些參考價值。本書有些理論分析試著把事件的來龍去脈、邏輯關係都敘一敘,而附加了些相關知識和圖片,使針對一般讀者的可讀性增強了些,但是行文顯得囉嗦。
並且,拘泥於都是采用的公開的材料,所以,就隻好作為一種特定曆史階段對特定曆史的反思,然後又留給曆史了。所幸,作者麵對讀者,心裏比較坦然地明亮。因為,畢竟以讀書人的良知,寫了一些自己這些年積累而又想說的話。
這,代表著一個“長時段”的反思嗎?
本書寫作期間遭遇國難——家鄉四川8級大地震,親人的房屋損毀,朋友離去之痛苦時時縈繞,而小女也因我整日伏案不理不睬,耳朵受損,日漸消瘦,從圓圓的臉蛋變成了皮包骨——心疼啊!感謝我的妻子李雲芬一個人撐起全部家庭負擔,可以讓我一人全力以赴搞好寫作。
我的至友華北電力大學科技處劉明軍副處長、工會副主席蔡可佩,以及老友焦朋明、趙浩君、周作芳、馬海紅、田雨苗、羅璿璿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和熱心的幫助。
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的學生李全慧、韓逸穗、邱複南、李生勇、徐立明、司建勳、張鵬、李安、王誌新、齊勝紅、胡潔芳給予很多幫助,在此一並感謝。
一個籬笆三個樁。沒有這些好心人的援手,這本小書是不可能寫出來的。
然而,限於作者的水平,書中不足之處較多,也借此就教於各位讀者。
生命之樹常青。
至誠無息,故仁者無敵。
此為記。
2008年5月於北京回龍觀雲趣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