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在推動世界的運轉?什麼力量安排了國家間關係?誰製造了國際社會的合作與衝突?
人類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思考。
人類的思考,從來都是把結果指向未來世界的。
1500年以來,人類的曆史逐漸更深刻地成為了世界史,生活在地球各個角落的人和事開始不以個人的意誌相關起來,相互聯係並相互影響。
1648年以來從歐洲開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係開始作用於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國家,而其以主權為核心的安排民族國家關係的框架結構,竟因曆史的發展越來越凸顯“權力”的作用,最後不得不以均勢來協調大國關係及其在全球的帝國主義性質的擴張。
時間在繼續。人類經曆了慘絕人寰的兩次世界大戰,個體、組織的人性和意誌得到了全麵的暴露和張揚,形形色色的血與火、愛與情事件詮釋人類的思考和行為是那麼的幼稚,以至於並沒有成熟地思考如何安排彼此間的正確相處。而從未停止過的國家、民族間的反目與殺戮,則更讓人類追求生存與發展的基本主旨受到衝擊。是否戰爭才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態勢?
1991年,兩極格局消失,世界開始尋找建立生存和發展的新秩序。
的確,不可避免的,或者說是很遺憾的是:人類都是在競爭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世界上每一種文化傳統都包含著關於戰爭的思想;而關於戰爭的謀劃就必然孕育出戰略思想。
戰略的思考,帶給每個民族、國家以生存的空間和發展的限度。並且,曆史發展表明,大國及其人民的思考從思想和行動上開拓著世界的深度和廣度。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延續最久又輻射甚廣的文化。眾所周知,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中,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長而著稱於世,至今已經延續了5000多年。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僅孕育出燦爛輝煌的人文思想,而且產生了具有深刻哲理的戰略思想。中國人的戰略思想起源很早,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的華夏文明,培育了《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孫臏兵法》、《六韜》等戰略思想和理論,同時在《周易》、《老子》、《尚書》、《論語》、《孟子》中也包含有若幹戰略的觀念。中華文化的戰略思考依據於“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整體和諧觀念,其內容極為豐富,如果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可以說就是:和平、統一、防禦;知兵非好戰。表現為文字創造上的“止戈為武”;道德觀念上的“和為貴”、“仇必和而解”;政治上的“兼愛”、“非攻”、“以戰止戰”;軍事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不鬥,大兵無創”等。這樣的戰略思考直接締造了綿延幾千年的泱泱帝國統治體係,在其若幹鼎盛時期,即使建立起龐大的朝貢藩屬體係,也是一種大同社會的安排。
相反,來自西方的戰略思考卻是咄咄逼人的擴張意識。
普魯士文化既孕育出沙恩霍斯特和克勞塞維茨等軍事戰略家,但同時它也產生了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一幫戰爭狂人,使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
俄羅斯的戰略傳統根源於彼得大帝的思考和行動。俄羅斯的擴張在彼得一世(1672—1725)之前就開始了,但到彼得一世時期,不僅形成了一套與其他歐洲列強爭霸世界的長遠擴張計劃,而且加緊付諸實施,擴張的速度和規模達到了一個高峰。以彼得一世為起點,俄國的政策從原來的局部性擴張轉向了世界性擴張,而且主導了200年來俄國的戰略思維。所以,馬克思指出:“彼得大帝確實是現代俄國政策的創立人”。
美國人的戰略思考開始於300多年前,乘坐“五月花”號輪船第一批在北美上岸的美國先驅者,他們在冒險中形成了開拓精神和追求自由的理想;另一方麵,他們的後繼者又對印第安人實行種族壓迫甚至滅絕政策和蓄奴販奴的罪惡勾當。美國人在不長的曆史時期內,通過幾次戰爭大大擴展版圖,又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把自己的利益和影響擴展到全世界的經曆,從而使他們充滿自信和自負,富於創造性、開拓性,但同時也富於進攻性、隨意性,逐漸形成了美國把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念作為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全球政治文化潮流的創造者”自居,試圖把一個曆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多樣化的世界用美國的價值標準統一起來。
英國在軍事上統一了國家,打敗了西班牙、荷蘭、法國之後,倚仗工業革命的實力,締造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軍國主義帶來了“大東亞共榮圈”的迷夢;而經濟大國追求政治大國的企圖也給世界製造出了不少麻煩。
新世紀,中國將要努力在全球建構一個“和諧世界”。
世界格局在這些民族和國家的戰略思考中改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