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魯迅演講簡介(1 / 2)

魯迅的演講是魯迅向社會發出的更直接的呐喊,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關於社會、關於曆史、關於人的更為急切的訴求。今結集出版,不僅讓讀者獲得教益,亦可從字裏行間追懷偉人在講台上的音容笑貌,甚而生平風采。這是迄今第一部魯迅演講專集,收錄了能發現的魯迅先生的所有演講。

童秉國

魯迅,作為中華民族20世紀有數的最傑出的偉人之一,既是具有博大精深思想的文學家,又是具有卓越文學天才的思想家。正是這種傑出思想能力與文學天才的完美結合,成就了中華民族極其珍貴的一份思想、文化的經典——魯迅及其文學創作。

魯迅的文學創作,主要是他那為中國現代小說成功奠基的《呐喊》、《彷徨》,和敢於標新立異且獨創性十足的《故事新編》等小說集;是他那藝術圓熟精美、又深藏社會與人生哲理且至今依然耐人尋味的散文詩集《野草》,以及那些靈活多樣、文化底蘊深厚且足以顯示其個性的一篇篇散文;更是他那獨創的嶄新文體(文學樣式)——在中華民族文化(文學)史、思想史上永放光芒的六百多篇雜感。而魯迅的所有講演,就是這六百多篇雜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魯迅的全部雜感,就是他以講演形式創作的雜感。因為,綜觀我們目前所看到的魯迅講演,與魯迅寫作的雜感的主要特征,是基本一致的。說二者的主要特征基本一致,那是因為二者畢竟有一點不同:寫作的雜感以書麵文字完成,而講演則以口頭語言說出。

魯迅雜感的主要特征,可以以本書編選者關於魯迅雜感的定義作為參考:所謂魯迅雜感,是魯迅進行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的、具有獨特文學審美特征的雜論或雜評。這一魯迅雜感的定義中,顯然包含三個層次:

一是定義之中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這是魯迅雜感創作的總綱領,也是他對自己雜感創作的題材及其思想內容的基本規範。“社會批評”是他立足於現實,橫向展開的對“時弊”的攻擊,鋒芒直指舊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倫理、心理、風俗等各個層麵;“文明批評”則是綜觀曆史,縱向深入地對從過去承傳至今的剝削階級的精神、製度文明的批判,矛頭對準剝削階級的精神文明(諸如剝削階級文化係統裏的教育、文言、文藝、迷信等;思想係統裏的世界觀、人生觀、理想、倫理、情操等;審美係統裏的審美意識、審美活動等),和剝削階級的製度文明(諸如剝削階級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製度等等)。魯迅對曆代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以及剝削階級的精神、製度文明的批判,顯示了他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的廣泛性特征,從而也決定了魯迅雜感題材及思想內容的豐富或龐雜——魯迅雜感的“雜”,主要就“雜”在題材、內容的多種多樣。雜感之“雜”,也並非雜亂無章,而是雜中有律,這個“律”就是社會、文明批評。魯迅把他獨創的這一文體命名為“雜感”(有時他又稱為“雜論”或“雜評”),其奧秘也就在此。抓住“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這個綱,也就掌握了開啟魯迅雜感思想內容的一把鑰匙。魯迅雜感的社會、文明批評除了廣泛性特征外,還具有強烈的現實感與深邃的曆史感和否定性等特征,前者體現為魯迅對“時弊”的攻擊,往往同對曆代剝削階級精神、製度文明的批判結合在一起,後者則體現為雜感在以批判、否定舊社會為主的同時,又往往生發或升華出一些正麵的肯定性的觀點和意見,成為引導人們走向光明的重要因素。

二是雜感定義之中的“獨特的文學審美特征”。這是指魯迅雜感將議論(“論”與“評”)與獨特的形象性、強烈的情感性三者融為一體。首先,是魯迅雜感的形象化議論(或曰議論的形象化)。“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規定了雜感的議論性質,但魯迅的“論”與“評”並非絕然取“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的方式,而是在注重邏輯思維及其結論的同時,更注重“詩人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的方式。魯迅就說過他的雜感,“是在論時世不留麵子,砭痼弊常取類型,……蓋寫類型者,於壞處恰如病理學上的標本,或和某甲的瘡有些相像,或和某乙的疽有點相同。”由此,有學者以精當的見解,揭示出魯迅雜感創造了數以百計的“社會相‘類型形象’”這一極為重要的美學特征。這種“社會相‘類型形象’”,是以形態、神態、神髓三個層次的描寫,達到與原型“神形俱似”的,又滲透著作者強烈“主體感情”和獨到“識見”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除此之外,魯迅雜感還常常以比喻、象征等手法創造生動的藝術形象,使所議論的道理不言自明,或以敘事援引古今中外具體生動的事例,或在議論時錘煉出一些具有鮮明形象性的哲理性語言,極大地強化著雜感的形象性。議論的形象化或形象化的議論,實在是魯迅雜感的一大美學特征。其次,是魯迅雜感強烈的情感性。魯迅說他的雜感“不過是將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說的”,“都用筆寫了下來”,“就如悲喜時節的歌哭一般,那時無非借此來釋憤抒情。”雜感是魯迅對各種社會、人生現象所思所感真實的藝術記錄,兼有敘事、描寫、議論等多種因素,而在敘事、描寫、議論之中,又無不滲透著強烈的情感,亦即抒情。寓情於敘事之中,能以情敘事,沿事抒情;寓情於描寫之中,使描寫更生動感人,內蘊更為深厚;寓情於議論之中,則使情理交融,或使理詩化,鍛煉出具有詩一般韻味的警句,或使議論迸發出強烈的情感火花。又鑒於魯迅社會、文明批評題材及內容的廣泛性,其雜感的抒情則異常的豐富多彩。綜觀魯迅雜感,簡直就構築起了一座莊嚴宏偉的情感藝術的寶庫,其間陳列的是中國社會一位傑出偉人喜、怒、哀、樂、愛、惡、欲等壯美崇高情感的藝術結晶。在魯迅雜感中,確實屹立著一個情感熾烈沉穩、豐富深邃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那就是魯迅自己——中華民族之魂。強烈的情感性,是魯迅雜感的又一大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