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寧夏生態移民發展能力調查研究(2)(1 / 2)

(二)客觀因素

從客觀上看,移民發展能力又與周圍環境、政府支持力量有關,因此影響寧夏生態移民發展能力的客觀因素主要有一下幾點:

資源環境條件限製了移民安置區產業的發展。調查表明,寧夏生態移民安置初期主導產業仍然為種植業和養殖業,但是寧夏生態移民安置區多處於新墾區,土地貧瘠,立地條件差,開發、改良成本高、時間長,移民安置區普遍存在耕地資源不足、耕地質量不高的現象,移民的發展因此受到了製約,靠種養業致富難度大。

2、寧夏生態移民教育培訓

教育和培訓是生態移民發展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但是據調查寧夏生態移民的教育培訓的開展效果並不理想。根據我們走訪調查統計,有近一半(52.83%)的移民參加了技術方麵的培訓,然而隻有13.1%的移民拿到了相關的技術培訓證書,有75%的移民認為培訓對其本人和家庭沒有作用或隻有一點作用。在與移民交談中了解到大多是培訓隻是在晚飯後將很多人召集在一起,隻用1~2個小時的時間將知識很籠統的傳授給參加人員,對於培訓後的效果沒有及時的反饋,導致每個人都聽了很多於己無用的知識,而與及有用的知識又不能很好的吸收和應用。另一方麵,培訓項目計劃的製定有時沒有根據移民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要製定,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訓的短期性對移民的實際就業情況並無多大改善,開始的熱鬧在幾個月後消失殆盡,成效也不顯著。同時,技術培訓不紮實,缺乏後期實地幫扶、培訓時間短,移民學的既不紮實也不熟練,無法真正實現就業,培訓的技能並沒有轉化為提升移民能力、增強生活能力的有效資源。

3、寧夏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發展

後續產業發展是實現移民群眾能致富的重要支撐,是關係到移民群眾長遠發展、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然而寧夏生態移民後續產業的發展滯後從深層次上製約了移民發展能力。由於資源有限性,搬遷後大部分移民的生產生活不能依靠傳統的農業、養殖業,而必須從事其他產業,還沒有真正從思想觀念上得到改變,大部分移民不願也不會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加之遷入地一般為新建區或是城鎮周邊地區,當地社會經濟並不十分發達,普遍存在中小企業發展不足,特色經濟發展薄弱的現象,使得移民後續產業發展空間更加有限。在我們所調查的5個移民村159戶移民中,有60%的移民在搬遷前主要以種地為生,每戶平均有耕地25.34畝,另外還有15%的移民從事養殖業,而搬遷後僅隻有1.5畝耕地或一個種植大棚,新的安置區規劃又不宜發展養殖業,移民必須從事其他產業。然而,在“搬遷後的主要職業”這一問題上,仍然有36.48%的移民隻在家幹農活。另外,搬遷的移民大部分是山區的貧困戶,在安置區重新生產生活後,幾乎沒有了資金積累,受經濟困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也缺乏發展產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製約了移民發展能力。

4、寧夏生態移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公共服務供給的失衡,使移民難以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從而導致生態移民的發展很難得到保障。在移民安置區,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產品相對於城鎮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些都影響了移民能力發展。首先,村中沒有醫務室或其他診所,有些移民村雖然配備了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但並沒有對外開放,如鹽池花馬池鎮北塘新村雖然建設了社區衛生服務站,但是在我們調研時並沒有開門,據村民說,該衛生站並為提供服務,移民就醫隻能到縣城去。雖然移民新村離縣城不遠(約4、5公裏),但是一些急診、小病等還是無法獲得便捷有效的治療;其次,在新村,除了水泥路外,看不到其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由於撤點並校,村中沒有小學,村民隻能每天去縣城接送孩子上下學,這樣浪費了家長很多時間精力;村中沒有公共借閱室和公共娛樂設施,村民缺少新型文化娛樂活動,在永寧縣勝利鄉楊顯村由於冬季沒活,又沒其他文化娛樂活動,一些人嗜賭成風,造成社會風氣不正,影響自我發展能力;村中雖然已經修了水泥路,但是沒有配套安裝路燈等設備,這使得村民的夜間活動很不方便。

四、提升寧夏生態移民發展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移民後續發展宣傳,促進移民自主發展能力的積極意識

調查發現,政府在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前對生態移民政策進行了廣泛宣傳。但是,當移民順利遷往移民安置區後,政府在移民如何實現後續發展方麵宣傳力度不夠。所以移民群眾往往認為,是政府要就搬遷的,所以一切事物要由政府來管,一些自己本可以解決的問題也要求政府負責解決。被動心態使部分移民產生了“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具體表現在在經濟發展途徑的選擇上徘徊不定,生產生活缺乏計劃性,就業存在觀念偏見等,總體上缺乏自主發展的積極主動意識。所以,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建立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宣傳機製,運用強有力的宣傳來打破傳統思想對生態移民群體的影響,解放思想,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從業就業觀念,建構正確的、有計劃的生產生活,促進移民提高自主適應能力和積極主動的自主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