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心靈之歌——《樓之詩》序
楊燕
斑斕金秋,看完了《樓之詩》,感慨萬千,心緒久久不能平靜。望窗外,流動不息的車,綠蔭掩映的樓,多變的城市景象似乎通過這流光溢彩的街景從樸拙的遠古走到了盛世的現代。滄海桑田,星移鬥轉,世代變遷,城市不斷更新。早期的城市,有著森嚴壁壘的圍牆、深邃的護城河、高聳的烽火台……如今,圍牆變成了城市景觀,護城河從綠樹叢中蜿蜒穿過,滋潤綠地,淨化空氣,提高了城市的品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民眾的生活、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千上萬的“寒士”從“蝸居”遷進了新居。宜居城市、園林城市、田園城市、綠色住區——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改變,新的理念不斷湧現。而改變這一切的主力軍,正是這一批批忘我的建設者和他們偉大的創造力。
看著案牘上厚厚的書稿,我為作者的“安居情結”、“民本意識”所深深感動。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曾在詩中歎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改革開放的21世紀,“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問題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麵前,而作者就是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共產黨人。他從幼年時代的“蝸居”中走出來,直到成為知名房地產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以其切膚之痛,深刻體會了民眾對於住房的殷殷之求。鑒於這種深刻的體會和理解,出於共產黨人的責任與義務,25年來,無論為官與從商,他始終致力於為老百姓建房、建好房,孜孜不倦地在房地產業進行辛勤的探索與實踐,不斷地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品“安居情”,思“金房歌”,感“抗震曲”,歎“群雄吟”,無不震撼人的心靈,我從中聽到了一曲真誠而深情的心靈之歌,深感房地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需要更多這樣憂國憂民的“公仆”與“民子”;山水、鄉情、詩意,作者筆下所描述的“臨河而居”的親水之樂、川西民居的飄逸灑脫,田園城市的美好願景又給我們帶來了格外一番享受,令人鼓舞,催人奮進,激勵人們為未來的美麗藍圖而盡心竭力、添磚加瓦。
英國詩人雪萊講過:“美是詩歌的靈魂。”《樓之詩》給人的美感是真切而強烈的,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美能磨練人性。”這本《樓之詩》的美之所在,就在於它展示了房產人在努力從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不斷磨練人性、提升自己的心理曆程。所以,我希望我省的房產企業家們在努力對城市進行美的塑造之同時,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磨練,鑄造出更加美好的情操與靈魂,並勤於和勇於研究著書,立說於世。我想,這對於增進社會對房產行業的了解、消除誤會、促進和諧,必然是一件好事;對於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及行業的整體水平,無疑也是一個極大的推動。
因此,我要說:《樓之詩》不失為一本好書,凡是關心房地產事業發展的人士都應該認真地讀一讀,相信會對你大有裨益。
2010年11月
序二 四讀《樓之詩》
何開四
在我結識的朋友中,王曉白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一位。他是成都的老房產,做過多年的基層房管局長,現為金房集團老總和成都市房地產開發企業協會會長。同時,曉白先生又和文學有不解之緣,從小就有作家情結,曆經風雨滄桑,而文學之誌不衰,至今兼任金牛區文聯副主席,可謂既言商亦言文,文商互補,相得益彰。幾年前曉白先生以《樓之思》示我,展讀之餘,不禁感慨係之。這是一本房地產的專著,取精用宏,刊謬鉤沉而創見迭出,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飛動的文采,沛然的情思,又一掃學術文章的沉悶枯燥,有文學散文的品位。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素養,是不可能有這樣的作品問世的。這次曉白先生把多年的文學創作結集出版,命名為《樓之詩》,並請我作序,我得以再一次領略他的文采風流。《樓之詩》極富特色,無論是其內容和藝術傳達都富於個性特色。茲拈出數點,以概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