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幾十個風風雨雨的春秋從我的眼前走來,又消逝。過去了的人生,像一枚古銅錢,雖然留下歲月鏽蝕的斑斑漬漬,但拭去浮塵,那些、紋路仍從時間深處顯現出堅韌而富有特性的生命氣質。
我是西部這片黃土地的兒子。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的背景是一座座高昂著頭顱的大山和一麵麵迎風而展的旗幟。我的人生軌跡和共和國的發展史是同心圓。
有雨的夏天總是好的。1964年7月,風華正茂、胸中閃爍著理想光芒的我,西北師範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甘肅省委宣傳辦公室工作。當時,全國上下正在掀起“社教”運動。我聽從組織的安排,投身於這個大潮中,達一年之久。“文化大革命”中,我因被劃為“保守派”而離開省委,到徽省委“五七”幹校勞動。1970年,經重新分配,到甘肅省革委會政治部宣傳組工作。時隔不久,毛澤東同誌發出號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我作為帶隊幹部,和一批“知青”在臨澤縣平川鄉黃二生產隊何五裏墩林場工作近兩年。1975年,下鄉知識青年的帶隊工作基本結束,回到省委宣傳部後被任命為理論教育處副處長。粉碎“四人幫”後,於1977年—1979年初在中共黨校理論部學習近一年半,是中共黨校複校後的第一屆學員。學習剛剛結束,正值“真理標準大討論”,在省委領導下,先後從事全省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省委“雙周經濟座談會”的組織共組和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學習、陳雲經濟思想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的學習等理論教育工作。1982年被任命為省委宣傳部理論部處長,不久又抽到省規劃辦公室從事《甘肅省1980年至2000年發展戰略規劃》的編製工作一年多。1985年—1993年,任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並兼中共黨校函授學院甘肅分院院長。1993年—2002年任中共甘肅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1997年—200年任政協甘肅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
在省委宣傳部先後工作的二十多年時間裏,恰是我最好的年華,卻因“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而無謂地耗散了。粉碎“四人幫”後,組織上派我中央黨校學習,是我人生的轉折點。真理標準討論、撥亂反正,推動全省理論工作走上正確軌道。此後,省委科院、省委聯相繼成立,我在理論界結交了許多良師益友,為在思想理論戰線工作的全麵展開,打下了基礎。我觀察著,思考著,並將一些體悟訴諸文字,學術視野逐漸遠闊。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在省委黨校工作的這20年,在此期間,我順應時代前進的節拍,提出了黨校教育現代化的觀點,緊緊依靠省委的正確領導,確立以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為治校基本方略,以培養高素質幹部隊伍為根本戰略任務,貫徹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與時俱進的教學方針,形成了“一體兩翼”的新的辦學格局,推進了省委黨校的全麵建設,促進了全省黨校係統的密切聯係與合作,黨校教育事業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麵對過去,我的內心安靜而從容。在我的靈魂裏沉澱下來的景觀,就是綠意盎然的黃土地和火焰般炙熱的旗幟,就是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步履匆匆地邁出黨校大門奔赴隴原各條戰線的背影。如果說我這一生還做了一些什麼,還沒有因“碌碌無為而悔恨”,那麼我更看重這後半生——在省委黨校工作的日日夜夜。我深愛著黨校這塊陣地,深愛著與我共同奮鬥的所有同誌和朋友。我與黨校有不解之緣,有扯不斷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