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蘇榮

古往今來,人類經曆並正在經曆著各種各樣的危機。危機作為一種警醒方式,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不斷提出嚴峻的挑戰,形成巨大的考驗。如何正確應對危機、有效化解危機、努力戰勝危機,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和切實解決的重大課題。

應對危機要常思憂患。人類曆史上,洪水、地震、瘟疫、戰爭、事故、政變等各種天災人禍從未間斷。尤其到了現代社會,一方麵發展突飛猛進,變化日新月異;另一方麵各種矛盾和問題也在不斷積累,情況瞬息萬變,過程危機四伏。“石油危機”、“黑色星期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9·11”事件、印度洋海嘯、美國次貸危機、甲型H1N1流感,這些危機事件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給人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因此,麵對可能出現的危機和災難,我們要常懷憂患之思,常懷警醒之心。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理查德·帕斯卡爾指出:“21世紀,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英國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裏傑斯特說過:“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方法。”可以說,沒有危機感,其實就有了危機;有了危機感,才能有效避免危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居安思危,則有備無患。”無論是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還是對一個企業、一個家庭、一個人而言,隻有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樹立憂患意識,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應對危機要堅定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堅定的信念,有如大海中的明燈、大廈中的支柱,不可或缺。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危機麵前喪失信心。越是危機當頭,越要增強信心、堅定意誌;越要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曆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嚐艱辛而鬥誌更強,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就在於有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戰勝了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各種困難和風險,特別是2008年以來戰勝曆史罕見的雨雪冰凍和地震等特大自然災害,挫敗各種分裂勢力的圖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航向不斷乘風破浪、昂首前行,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靠的正是在黨領導下13億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和偉大力量。“安危不貳其誌,險易不革其心。”隻要我們不被任何困難所嚇倒,不被任何挫折所屈服,就一定能夠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

應對危機要善抓機遇。所謂危機,既是危險,也蘊含機會。應對危機,關鍵是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綜觀古今中外,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富強,無不“受益於”各種各樣的危機。曆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之後,經濟格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版圖都發生了重大調整。換言之,每一次經濟危機,也是各國經濟重新洗牌的一次機會。這次肆虐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對我省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樣不可忽視。但對江西來說,卻正是我們發揮後發優勢、加快發展步伐的大好時機,正是我們縮小與沿海發達地區差距,爭取逆勢進位,“彎道趕趨”的難得機遇。我們要善於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把握發展機遇,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努力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排難而進、逆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