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所得柳文凡四本:其一得之於鄉人蕭憲甫,雲京師閻氏本;其一得之於範衷甫,雲晏氏本;其一得之於臨安富氏子,雲連州本;其一得之於範才叔之家傳舊本。閻氏本最善,為好事者竊去。晏氏本,蓋衷甫手校以授其兄偃刊之,今蜀本是也。才叔家本,似未經校正篇次,大不類富氏連州本,樸野尤甚。今合三本校之,以取正焉。如劉賓客序雲,有退之之誌並祭文附於第一通之末,蓋以退之重子厚敘之意雲爾也。蜀本往往隻作“並祭文”,其他有率意改竄字句以害義理者尚多。此類或作字、一作字、衍字、去字,此三本之相為用也。然亦未敢以為全書,尚冀複得如閻氏本者而取正焉。方舟李石書。
河東先生集記後
世所傳昌黎文公文,雖屢經名儒手,餘昔校以家集,其舛誤尚多有之,用為之訓詁。柳柳州文,胥山沈公謂其參考互證,是正漫乙,若無遺者。餘繹既久,稽之史籍,蓋亦有所未盡:《南嶽律和尚碑》以廣德先乾元,《禦史周君碣》以開元為天寶,則時日差矣。竇群除左拾遺而《表》賀為右拾遺;連山複乳穴而《記》題為零陵郡,則名稱差矣。《代令公舉裴冕狀》,時柳州蓋未生;《賀冊尊號表》,時已刺柳,而雲禮部作。其他舛誤,類是不一。用各疏於篇,視《文公集》益詳。諸本所餘,複編為一卷,附於《外集》之末,如胥山之識雲。淳熙丁酉秋八月中瀚,臨邛韓醇記。
跋柳柳州集(陸遊)
“此一卷《集外文》,其中多後人妄取他人之文冒柳州之名者,聊且裒類於此。子京。”
右三十一字,宋景文公手書,藏其從孫晸家。然所謂集外文者,今往往分入卷中矣。淳熙乙巳五月十七日,務觀校畢。
郡齋讀書誌(晁公武)
《柳宗元集》三十卷、《集外文》一卷右唐柳宗元子厚也。後魏濟陰公某之裔。貞元九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授校書郎,終於柳州刺史。宗元少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微。既竄斥,堙厄感鬱一寓諸文,仿《離騷》數十篇,讀者悲惻。在柳州,進士走數千裏從學,經指授者,文辭皆有法,世號柳柳州。韓愈評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集中有《禦史周君碣》,司馬溫公《考異》以此碣為周子諒碣,實開元二十五年,宗元作天寶時,誤。按:子諒以彈牛仙客杖流瀼州,死藍田。《舊唐書·紀》、《牛仙客傳》及《玄宗實錄》皆載之,而此碣殊疏略。
直齋書錄解題(陳振孫)
《柳柳州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唐禮部員外郎、柳州刺史河東柳宗元子厚撰。劉禹錫作序,言編次其文為三十二通,退之之誌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誌文,非當時本也。或雲,沈元用所傳穆伯長本。
《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別錄》一卷、(按《文獻通考》作二卷。)《摭異》一卷、《音釋》一卷、《附錄》二卷、《事跡本末》一卷。方崧卿既刻《韓集》於南安軍,其後江陰葛嶠為守,複刊《柳集》以配之。《別錄》而下,皆嶠所裒集也。《別錄》者,《龍城錄》及《法言注》五則。《龍城》,近世人偽作。
《重校添注柳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姑蘇鄭定刊於嘉興,以諸家所注,輯為一編。曰《集注》,曰《補注》,曰章,曰孫,曰韓,曰張,曰董氏,而皆不著其名。其曰重校,曰添注,則其所附益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紀昀)
《詁訓柳先生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編外集》一卷,唐柳宗元撰;宋韓醇音釋。醇字仲韶,臨邛人,其始末未詳。《宗元集》為劉禹錫所編,其後卷目增損,在宋時已有四本:一則三十三卷,為元符間京師開行本;一則曾丞相家本;一則晏元獻家本;一則此四十五卷之本,出自穆修家,雲即禹錫原本。案陳振孫《書錄解題》曰:“劉禹錫作序,稱編次其文為三十二通,退之之誌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誌文,非當時本也。”考今本所載禹錫序,實作四十五通,不作三十二通,與振孫所說不符。或後人追改禹錫之序以合見行之卷數,亦未可知。要之,刻韓、柳集者自穆修始,雖非禹錫之舊,第諸家之本,亦無更古於是者矣。政和中,胥山沈晦,取各本參校,獨據此本為正,而以諸本所餘者,別作《外集》二卷,附之於後,蓋以此也。至淳熙中,醇因沈氏之本,為之箋注,又搜葺遺佚,別成一卷,附於《外集》之末,權知珍州事王谘為之序。醇先作《韓集全解》,及是又注柳文,其書蓋與張敦頤《韓柳音辯》同時並出,而詳博實過之。魏仲舉《五百家注》,亦多引其說。明唐覲《延州筆記》嚐摘其注《南霽雲碑》,不知“沠穴之奇”句,本潘嶽《馬沠督誄》。是誠一失,然不以害其全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