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藝術家、個人在這些大建築物上並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類的智慧卻在那裏凝聚,集中起來。時間就是建築師,而人民就是泥瓦匠。

——《巴黎聖母院》

這種在同一座建築上幾種不同的藝術向幾個不同高度的發展,真可以寫成好幾本長篇巨著,而且往往是人類的通史。

——《巴黎聖母院》

在那些建築物外表不可思議的千變萬化之中,卻依然存在著秩序和一致。樹幹總是一成不變,樹葉卻時落時生。

——《巴黎聖母院》

這類建築藝術保持的一切都存在於它本身,合乎邏輯而又自成比例。量一量巨人的腳趾,也就等於量巨人的全身了。

——《巴黎聖母院》

主要的概念——動詞,不隻是表現在建築的內部,而且也表現在它的外形上。

——《巴黎聖母院》

一個科學家可以使另一個科學家被人遺忘;而一個詩人則不可能使另一位詩人被人遺忘。

——《莎士比亞論》

有溫和的實用,也有憤怒的實用。如果它是溫和的,便能撫慰不幸的人,並創造出社會的史詩;如果它是憤怒的,便能鞭撻惡者,而創造出神聖的諷刺詩。

——《莎士比亞論》

讓我們以信條反對教條、以原則反對戒律、以堅毅反對固執、以真實反對虛偽、以理想反對夢想、以對將來的夢想反對過去的夢想、以自由反對專製。

——《莎士比亞論》

詩歌一經寫下或唱出,就開始發生它的作用,詩歌的這種輝煌的、有效的演繹,是人所共知的。

——《莎士比亞論》

藝術創作上的自由和社會領域裏的自由,是所有一切富有理性、思想正確的才智之士都應該同步亦趨的雙重目的。

——《〈 歐那尼〉 序》

藝術如上所述便會潛移默化、移風易俗,便會帶來文明。

——《〈 心聲集〉 序》

詩人隻應該有一個模範,那就是自然;隻應該有一個領導,那就是真理。他不應該用已經寫過的東西來寫作,而應該用他的靈魂和心靈。

——《〈短曲與民謠集〉序》

藝術和自由能夠一夜之間又從踐踏它們的鐵蹄下重新生長出來。

——《〈 留克萊斯·波日雅〉 序》

從來都是美麗叫醜惡害怕。

——《呂意·布拉斯》

在莎士比亞全部作品中,既有真實的偉大,也有偉大的真實。在他所有創作的中心,都能發現偉大和真實的交切點,就正是在那裏,偉大的東西和真實的東西水乳交融,藝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瑪麗·都鐸〉序》

教育

有些認真的人斷言,人類吸盡了合法的知識之後,就敢於深入到非法的知識裏去。嚐遍了智慧樹上所有的果實,由於饑餓或是嘴裏沒味,終於咬起禁果來了。

——《巴黎聖母院》

人類有兩種書籍,兩種記事簿,兩種經典,即泥水工程和印刷術。一種是石頭的聖經,一種是紙的聖經。

——《巴黎聖母院》

塑成一個雕像,把生命賦予這個雕像,這是美麗的;創造一個有智慧的人,把真理灌輸給他,這就更美麗。

——《九三年》

精神像乳汁一樣可以養育人的,智慧便是一隻乳房。乳母哺乳和家庭教師灌輸思想是相同的。有時家庭教師比父親更像父親,正如有時乳母比母親更像母親一樣。

——《九三年》

人類有一個暴君,那就是蒙昧。

——《悲慘世界》

人們忘記了某些事物,那是好的,隻要能在忘記那些事物的同時,又學到另外一些事物。

——《悲慘世界》

要使享樂的人轉為明理的人,把樂園轉為學園。

——《悲慘世界》

知識是人生旅途中的資糧;思想第一重要;真理是糧食,有如稻麥。缺乏科學和哲理依據的智力必然枯竭。不吸取營養的精神和不吃不喝的胃是一樣可憐的。如果還有什麼比死於饑渴的軀體更能使人痛心的話,那一定是由於得不到光明而死去的靈魂了。

——《悲慘世界》

讀壞書的人總免不了壞影響。

——《悲慘世界》

社會的良好教育可以從任何類型的靈魂中發展它固有的優點。

——《悲慘世界》

在某種情況下,教育和智力都是可以起濟惡的作用的。

——《悲慘世界》

接受勸告是好的,拒絕勸告是危險的。

——《海上勞工》

任何科學上的雛形,都有它雙重的形象:胚胎時的醜惡,萌芽時的美麗。

——《海上勞工》

無意的啟示從創造裏流露;科學的滲透可說是由自己造成的,並勝過了愚昧。一切孤寂的人,在這神秘的浸染下,往往不自覺地變成了一個自然的哲學家。

——《海上勞工》

應該把刺激變成引導,馴伏波浪的野性,把它的狂怒變成溫靜。

——《海上勞工》

應該強調,不嚴肅認真的教育,有許多隱患。父母使自己的兒女享福太早,是不聰明的。

——《海上勞工》

一部傑作一經成立,便會永存不朽。

——《莎士比亞論》

這裏有一本書,我便可以用它哺乳五千人、十萬人、百萬人甚至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