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一件不公道的事情,觸動了其他人的心境,就會一變二、二變三地把人數增加起來,酵母是會發酵的。
——《鄉村醫生》
那班一時掌權的人物,從來不好好想一想,對普通老百姓幹一件不公道的行為,必然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鄉村醫生》
在這兒,像在其他的社會領域一樣,為了完成一件好事,不但要觸犯一些利益,而且還得觸犯一件對付起來更為危險的東西,那是轉化成迷信的宗教思想,它是人類思想中最牢不可破的積習。
——《鄉村醫生》
管理是不能一刀切的,它沒有一般的原則。法律是不變的,但是風尚、土地、智力卻並不如此;管理既然是一種實施法律但不傷害利益的藝術,做什麼事都要因地製宜。
——《鄉村醫生》
哪裏有窮困,哪裏就有苦難。苦難,窮困,蓄勢極猛,苦了,窮了,斯濫矣,大權在握,就會濫用,其理自同。
——《鄉村醫生》
為了促進文明,為了發展生產,應該使群眾明白,個人的利益要和國家的利益相一致,通過事實、利益和原則,它們就融為一體了。
——《鄉村醫生》
社會僅僅靠道義的思想是生存不下去的,要生存,還需要符合於這種思想的行動。
——《鄉村醫生》
一個地方人聚集得越少,在那兒就越少發現罪惡,違法行為和壞思想。空氣的潔淨大有助於風尚的潔淨。
——《鄉村醫生》
真正的愛國者就是對法律的重要性堅信不移的公民,即使赴湯蹈火,也得促其實施。如果你讓壞人平安無事,他將來重蹈覆轍,你難道不應該有罪同當的嗎?
——《鄉村醫生》
富人總是少於窮人,所以,鬥爭一旦變成了人力、物力的較量,勝利總是屬於窮人的。
——《鄉村醫生》
權威,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國的心髒。天地萬物,在某個狹小的去處都潛藏著一種生命的要素,供全身活力之用;自然如此,政體亦然。
——《鄉村醫生》
一個沒有權威的社會,你能夠想象嗎?不能。權威就是力量。力量在於對事情作出判斷。
——《鄉村醫生》
法律要求服從規則;一切規則都是反對天然的習慣,反對個人的利益的,法律的傾向往往有理由違反習慣的傾向。
——《鄉村醫生》
你的舉止可以說明你的身份和職業,說明你從何而來以及來此的目的,這點是眾所周知的。
——《交際花盛衰記》
這些熟知巴黎腐化墮落的老資格評判員,都有過人的才智,各有不同的職銜。他們受人腐蝕,又腐蝕別人,個個懷著狂妄的野心,習慣於對一切作出假設,對一切進行猜測。
——《交際花盛衰記》
在政治上如同在海洋上一樣,也會出現迷惑人的風平浪靜之時。
——《交際花盛衰記》
人們把禮儀看做是上流社會最可怕的法律,對它望而生畏。
——《交際花盛衰記》
每個社會等級都有自己的榮譽。
——《交際花盛衰記》
所有的國王都喜歡知道事情的內幕,喜歡了解老百姓見了會目瞪口呆那些事件的真正原因。
《交際花盛衰記》
在現實生活中,在社會裏,一些事注定要和另外一些事聯係在一起而決不會分開。河水形成了一種液體的平麵波濤。不管如何逆行,不管卷起多高,其猛烈的水柱無一不消逝在河水之中,因為急流的河水比隨流而下,但不時逆行的波濤更為有力。同樣,人們注視著河水的流動,卻看到一幅模糊的景象。
——《交際花盛衰記》
竊賊活到這般年紀,說明了司法機關的無能!
——《交際花盛衰記》
在這裏,人也好,地方也好,都是陰沉沉的,沒有絲毫的歡樂!高牆也好,良心也好,都是寂靜無聲。
——《交際花盛衰記》
兩次暗害的教訓卻使他領悟了政治家最必需的美德,他懂得了:在事關重大的生死問題上,必須采用巧妙掩飾的手段,對秘密守口如瓶,這還遠不夠,重要的是,事先不動聲色,必要時可以對某件事佯裝忘記三十年。
——《十三人故事》
民眾奮起反抗,從來是試圖將人、事物和各種原則協調統一起來。
——《十三人故事》
受人蔑視的貴族,正如同懶惰的國王、女人氣的丈夫一樣,因為無能,才變得無用。
——《十三人故事》
不具備手執權杖的軍事家固有的力量,元帥的權杖又有什麼用呢?
——《十三人故事》
在當代,行動手段應該是真正的力量,而不是曆史的回憶。
——《十三人故事》
有條理的人,工作也進行得井井有條。一個人如果懶惰,他的每一個動作都能表現出懶來。同樣,由人組成的一個階級,其外貌與其總的精神狀態,與支配著他軀體的靈魂相一致。
——《十三人故事》
這個社會自然物與大自然一樣,也要管到花鳥草蟲,也從它那永不停息的火山口,噴射出熊熊的火焰。
——《十三人故事》
否定派是這麼一種人,他們什麼都不懂,便以否定一切來了結各種事物。無知留下一點痕跡的地方,否定派則會留下一個大洞。
——《十三人故事》
社會是一泥坑,我們得站在高地上。
——《高老頭》
在戰場上為了不被人殺而不得不殺人,為了不受人騙而不得不騙人,把感情與良心統統丟開,戴上假麵具,冷酷無情地玩弄人,神不知鬼不覺地去獵取富貴。
——《高老頭》
要是沒有純潔和神聖的愛情充實一個人的生命,那麼,對權勢和渴望也能促成美妙的事業——隻要能擺脫一切個人的利害,以國家的光榮為目標。
——《高老頭》
這就是律師們慣用的手法:當他們的敵人或他們的顧客發怒的時候,他們卻以鎮靜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