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下篇(7)(1 / 3)

幾天後,王政向齊光做了如下彙報:農林局副局長李彥文是局裏資格最老的,原局長於1996年離任時,他滿懷希望準備升任局長,沒想到縣委把比他年輕的副研究員趙風明提為局長。從此李彥文很有情緒,而技術人員出身的趙局長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也確實比較弱,常因此而被李看不起。有一次,趙在安排職工子女問題上沒有征求李的意見,惹惱了李。前兩年,農林局一項工程上馬,李也不與趙商量,擅自決斷,結果勞民傷財一事無成,遭到趙局長的批評。這樣兩人積怨較深,當麵吵架,背後拆台,摩擦時有發生。由於領導班子不團結,局機關內部也形成兩派,整個工作處於癱瘓狀態。日常工作大都由副局長劉振玉和辦公室主任王世華處理。

齊書記聽了王部長的彙報,心想自己初來乍到,情況不太熟悉,為了避免失誤和挫傷下級的積極性,於是與王部長商定,盡量做好思想工作,緩和矛盾,促進問題解決。齊書記分別找到趙局長和李副局長談心,給予疏導,要求他們多做自我批評,互相取長補短、合作共事。

這次談話立見成效,第二天,趙局長就主動找李副局長,兩人談了半天,商定以後求大同、存小異。此後,兩人也像真能坐在一條板凳上來了,工作能相互照應,見麵臉上也有了笑容,局裏群眾和齊書記對此都比較滿意。

但好景不長,兩位局長又鬧起矛盾,起因是為給職工謀福利,由李局長做主,購回一批毛料,因事先未經趙局長同意,故趙下令將毛料扣在辦公室不準分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毛料全部被盜。事發後,竟無人出來負責,甚至對有關部門辦案同誌也不予接待。

齊光得知這件事後十分不滿,認為對農林局這兩個局長必須要動真格的。縣裏決定趙鳳明、李彥文停職檢查,局裏工作由劉振玉負責,王世華協助。

縣委對此事做出的處理,在農林局引起很大反響,趙、李兩位局長都不服,幹部群眾反應不一。為此,齊書記找來劉副局長了解情況,劉局長對趙、李各打五十大板,表示了模棱兩可的態度。齊書記又找來辦公室主任王世華詢問情況。王的態度鮮明,對趙批評有加,對李百般維護讚賞,同時借機表白了自己。

農林局的風波已過了二十多天,齊書記一直在考慮班子的調整問題。他想自己上任後,遇到的第一個難題能否解決好,關係到今後工作的開展,因此,更加堅定了調整農林局班子的決心。正在這時,縣委組織部接到了由省委組織部轉來的上告信,一封是告李彥文利用一項工程的審批權,受賄5000元;一封是告趙鳳明利用職權玩弄女性,省委組織部要求盡快查清。齊光想這已到了徹底解決問題的時候了,經縣委常委會決定,立即派調查組到農林局全麵調查。齊書記來到局裏,親自找有關人員進行談話。通過交談,他發現了兩個有特點的年輕人,一個是張保河,另一個是吳亞朝。

張保河見到齊書記時,毫不拘束,說話幹脆利索,表明了對兩位局長鬧矛盾的看法,同時,向書記推薦了局長候選人吳亞朝……

接著齊光在與吳亞朝的談話中,發現他處事謹慎,對趙、李評價比較客觀,看問題比較尖銳深刻,同時對本局的建設也很有思路。

吳亞朝走後,齊光仔細地考慮著每個人的話,每條意見的是與非,他覺得,趙鳳明與李彥文再任現職恐怕是有困難了:一是他們已不具備當領導的威望。二是他倆確實也存在問題,比如李彥文,雖未查清受賄5000元的問題,但施工請客送禮,違反財經紀律的事確實存在;趙鳳明的男女關係問題一直落實不下來,但他自己也提出不幹了,說是受不了這種氣。三是兩人也沒有和好的餘地,再幹下去依然影響工作。齊光想到這些,終於下了決心。

幾天後,在縣委常委會上,齊光開門見山提出了調整農林局領導班子問題,並把自己的想法提交會議討論。

當他講完後,立即引起一場爭論。有的同意齊光的意見,認為:問題要麼不處理,要處理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能心慈手軟,把工作再耽誤下去。有的認為:齊書記剛來,不能一鍋端,這樣會引起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