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過去政府管私人購物,是因為統購統銷政策使其變成公共領域的事,票證就是政府補貼;現在管計劃生育、掃黃打非,是因為它涉及國策、公德。某種意義上講,政府管理職能的變化,就是私域和公域互相轉化所致。
(2)政府職能體係
政府職能體係構成大致如下:
①兩大基本職能——政治統治,社會管理。
②五項社會管理職能——建立法製基礎;優化政策環境,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投資於基本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保護承受力差的階層;保護環境。
③三項經濟管理職能——收入再分配;資源再配置;穩定經濟。
④四項管理運行職能——計劃、組織、協調、控製。
(3)中國政府職能基本框架,可以概括為八個體係,分為三大職能:
八大體係——宏觀調控體係;產業管理體係;就業與社會保障體係;市場執法監督體係;國企改革和國資管理體係;社會公益事業管理體係;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管理體係;政治法律事務管理體係。
三大類——一般職能:指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政府應行使的職能。特殊職能:指中國國情條件下政府必備的職能(如就業與社會保障;縮小地區差別;經濟結構調整;短缺資源的壟斷控製;計劃生育;精神文明建設等)。過渡職能:是體製轉軌過程中政府需要承擔的職能(如培育市場體係;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和國企改革),待市場完善後,將自行消亡。
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可簡括為:提供“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的概念是:現代經濟學中對帶有公共性的物品和服務的概括。公共產品的特性為:相對於私人產品,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非選擇性和生產的非競爭性。
從產品提供方式說,市場經濟是一種互補經濟製度。——由民間自由交換實現私人產品供給;由政府負責組織公共產品供給。
河南鄭州的“饅頭辦”的失敗,是政府組織供給私人產品所致。它違背了私人產品的市場競爭規律。一些市政府“花錢買崗位”解決再就業問題吃力不討好,因為違背自由競爭雙向選擇的市場規律;說明就業崗位不能搞政府采購。
總之,在市場經濟體製下,中國各級政府應按照市場化的要求,進行角色定位和職能定位;同時按照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中國的特殊國情進行職能調整和職能轉換;把政府的管理職能真正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發揮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麵的職能優勢,樹立政府的公共責任意識,提高政府的公共性。
三、中國行政改革與政府管理創新
1.20年來中國行政改革的簡要回顧
20年來,中國行政改革過程可概括為“三大主題”、“四條主線”。三大主題為:打破計劃體製框架;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宏觀調控體係。四條主線是:政府機構改革;幹部人事製度改革;中央地方權限劃分;行政法製建設。
2.20年來,中國行政改革的性質定位
首先是一種適應性的他動型改革;其次是一種漸進性的過渡型改革(運用“費邊戰略”而非“休克療法”);再次,行政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職能革命”,而“職能革命”的實質是政府體製和管理製度的創新。
3.未來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趨勢
首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仍將是政治體製改革的組成部分,隸屬於和受製於政治體製改革。(中國的體製是“議行合一”,政、治合一,政府和行政都是不確定概念,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一黨執政又黨政分立,黨政分開又黨管幹部的政治體製下,行政管理永遠不可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體製,當然不可能有獨立的行政改革)
其次,不停地調整機構,不斷地轉變職能,將是未來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一種常態。因此,行政改革將伴隨行政發展的始終。
其三,改革的目標是:建立有限政府、責任政府、廉價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其四,政民關係的調整,將是未來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一個重點。(20年來,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曆程主要表現為四種關係的調整:即黨政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政企關係、政事關係)
隨著“治理”理論和“公共管理”理念的確立,政府權力向公民社會回歸,逐步“還政於民”,將是未來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大趨勢。因此,未來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將把重點定位於政民關係(政社關係)的調整,實現治權向社會的轉移,通過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治理,發展民主政治,提高社會的自治能力,從而真正回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