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內,隨著肉身逐步轉化,與元神漸漸相合,天地與混沌的交融碰觸不斷進行,雲瑾原本有些在之前修行時對於天地與混沌的猜想,逐步一一印證與更正,但是因為元神身處混沌之中,而肉身又處於天地之內,這種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內的狀態,讓他此時的狀態即為奇特。
正印了一句話:“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這才是對於大道的最後迷惘,雲瑾也隻能在混沌中不斷體悟。
混沌既包含萬有,又一物不存,那神奇而又無窮的特質,雲瑾也隻能象解題一樣,以元神逐步深入解析。既然是無窮,那就是永遠也隻能慢慢體悟吧,雲瑾也靜下心來,慢慢體悟著。
隨著肉身性質的轉化,從原本天地內也逐步跳出天地,在某個時刻,雲瑾突然察覺自身的變化,由混沌中原來的天地內所誕生的肉身逐步脫離天地桎梏,這一過程讓雲瑾對混沌的演化有了參照,於是雲瑾也專注於觀察這次修行來的最大蛻變。
天地內有形有質,既然是有,那就不可避免在形質轉換的過程裏產生變化,原本雲瑾關注混沌而忽略天地內的物事,對於天地內的變化自然也忽略,但是此時肉身正在天地內往超脫的方向前行變化,不由得吸引了雲瑾,元神已經接近於混沌,牽引著自身的肉身也轉變性質,這一變化,讓悶頭於混沌中參悟的雲瑾欣喜無比。
肉身與元神性質越來越接近混沌,雲瑾大悟:大道既行,表裏一如,元神肉身,俱為自身,無有分野,天地混沌,亦無所別,僅僅是因為認知處於哪個位置罷了。在天地內,則循天地大道,跳出天地,則歸於混沌罷了。
正是當初那句“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在天地內,總要被天地所桎梏,在混沌內,則總是難以拋開混沌來認知。
此時天地混沌交融,肉身與元神接近,讓雲瑾終於能拋開往日專於混沌的視角,終於破開了最終的迷惘與桎梏。此桎梏一失,雲瑾終於混同歸一,再無元神肉身之別,融合歸一。而融合之後,雲瑾發覺居然與混沌無二,方知原來是自身對於修行的認知桎梏,認為元神與肉身有別,才久久不能破開最終迷障。
此時一朝得悟,方知自身原本是混沌,肉身元神無非都是自身。在遨遊混沌之際,認為元神隻是自身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卻分離在天地內,與混沌隔離,這才是自身認知對於自身的桎梏。正是原來自己所設想的天地之間的大恐怖,隻不過從天地間移到混沌而已,如若當初舉身來遊,或許並不是自己所想的肉身消融,反而是更快能夠打破最終迷障。
同樣,對於自身的考量,需自身的所有都歸於混沌,方能勘破這最後的恐怖枷鎖,一朝成道。正因為雲瑾之前對自身的認知,認為元神隻是自身的一部分,而肉身的存在,阻礙了自身成道。
所謂舉身超脫並不拘於元神還是肉身,而是對於一個生命來說,最基本的認知中的組成生命的全部。如果對自身認知中任何一點不能超脫,那麼生命就無法真正超脫。
這種認知,不來自於生命的智慧與知識,也不來自於各種想法與意識,而是作為生命最核心的存在所承認的認知,正是道家所謂的真靈。所謂的超脫,正是舉身超脫,無法舉身超脫,則無法真正超脫。從來沒有自身的一半已經超脫,而另一半不得超脫的說法。
此時雲瑾終於元神與肉身相合,於生命最基本認知中,自身得以舉身超脫,終成大道。雲瑾此時方知,在元神初步跳出天地之際,受混沌洗禮,如果那個時候,讓肉身同時跳出混沌,得混沌洗禮,隻怕早就成道,心下不由發出成道前最後一聲輕歎。
在這一刻,他已經超脫出了天地,自身化為混沌,感覺到每個生命都來自於混沌的美好祝福,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源自混沌誕生的天地對生命的祝願,感悟到生命的奇跡與混沌的浩淼。
在這一刻,作為一個誕生於天地內的生命,超脫於天地歸於混沌,他更能感覺到仿佛混沌對他的祝福,這不僅僅是天地的奇跡,更是混沌的奇跡。
他再次回頭想起當初觀察微觀世界,卻在基本粒子這一關無法勘破,如今心念一到,奧秘馬上就在眼前。正如自身肉身在天地內的時候,如同不可破的桎梏一樣,一旦跳出天地,馬上同歸自身,舉身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