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新星(三)(1 / 2)

現在研究空間裏的深空飛船,防護措施應用了場效應防護,就是通常所說的能量護盾。另外飛船的外殼,使用了一種可以形成能量防護層的充能裝甲,一旦充能完成,對於很多實體的物質,有極好的防護效果。

經過實驗,與一些直徑十公裏左右的金屬隕星高速對撞,充能裝甲也不會變形。再加上引力隔絕係統,在實驗裏,飛船內部的人在碰撞時基本上沒什麼感覺。其實充能裝甲的能量結構在微觀世界裏並不強大,不過微觀世界的凶殘,還是在宏觀世界裏表現了出來。

雷達方麵,現在的廣域掃描雷達是在廣域搜索雷達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軍用型號,實時掃描範圍達到了驚人的5.2光年。這種雷達必須配備一個智能化與運算能力超強的電腦才能處理實時數據。

在飛船平安實驗傳送十多次後,有一次進行傳送,超過了掃描雷達的最遠距離,結果一頭傳送到一個岩質星球的內部,鑲嵌在星球裏。

根據這種情況,對雷達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型增加了維度掃描功能,可以對普通掃描波束無法達到的位置進行掃描,以防傳送位置出現大質量的物質,再次發生飛船鑲嵌到星球裏的事故。另外傳送時,飛船本身也開啟了空間隔斷,一些小型的太空物質,會被空間本身壓得粉碎。

現在研究空間內,隻要確定成果,就能以極快的速度生產製造,所以在深空飛船一次次實驗後升級,都以極快速度進行,在2031年年初,終於定型,並生產了10艘深空探索飛船。

新的深空飛船,全麵應用新的動力係統,防護係統,引力隔絕係統,還有雷達係統,通訊係統,超強的智能化主控電腦。另外裏麵有巨大的拓展空間,是生活區和儲藏區,內部還有小型的生態係統和維修站。

2031年1月30號,農曆正月初八,這一批深空探索飛船正式起航,在草原新城的機場啟動了引力隔絕係統,懸浮在地麵上,然後直接啟動傳送引擎,進入了茫茫太空,進行深空的探索以及實際太空中飛行和超遠程傳送測試。

他們首先傳送到當初布置太空望遠鏡的地方,再布置了一組新的功能更強的太空望遠鏡,然後把舊的回收,進行檢查。在這裏再次檢查了飛船後,除了雲羅和劉丹寧所在的飛船,其他9艘,以3艘一組,分開三個方向分別傳送,往銀河係其他地方探索。

他們每組都有軍人和科學家的合作,在茫茫宇宙裏尋找另外的生命,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還要進行軍事訓練,進行科學研究和探索。

在劉丹寧和雲羅所在的那艘飛船上,還有一位中將指揮官,龔翔英。他原來是江寧軍區快反部隊的師長,後來抽調到太空軍,軍銜從少將提升到中將,成為太空軍代理司令。

他們目送其他三組人離開後,雲羅按照自己的感覺,指引傳送方向,也開始了對星空的探索。現在的通訊技術,保證了他們能夠隨時可以與地球聯係,所以不會因此迷失方向。再說一路前行,都會記載詳細的星路。

和其他三組不同,其他三組每次傳送,都會處於廣域掃描雷達的範圍內,把從地球出來的所有地方都詳細記載,穿越星空的星路圖會由艦載主機對比後,模擬出詳細的星空實景。然後將信息傳輸到地球的中央電腦進行彙總。

而雲羅、劉丹寧這一組,則每次都會全功率傳送,他們的一次傳送距離超過60光年。然後使用普通的高能推進引擎在星空裏繼續前行,這段時間會對傳送引擎進行整備檢查,然後充能,整個過程大概要花兩天多時間。在一段時間熟悉這個流程後,這個過程縮短到41個小時。

傳送引擎的整備再加上傳送前的整體檢查以及其他引擎停機,還要放出類似於小飛船的無人高速探測器,對傳送位置的周圍進行探測,他們大概每隔5天左右就會進行一次全功率傳送。順便收集各處的星空資料。

要說星空裏的行星極其繁多,但是他們經過半個多月的傳送,在掃描範圍內,根本就沒有發現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對於這個結果,科學家們雖然早有預料,不過也有些失望。他們每次傳送完畢,在整備期間都會發射一批常駐在附近的探測裝備,還會往深空發射不再回收的探測器。一段時間後,帶來的探測器也全部發射完畢了。

預訂的第一次測試計劃完成,所有的艦船都開始掉頭全力往回傳送。這次往回走就不用那麼長時間了,不到一個星期,所有的飛船全部回到地球。最遲的是雲羅與劉丹寧這一組的飛船,回到地球已經到了2月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