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寶
陳叔寶(553—604),字元秀,即陳後主。南朝陳末代皇帝。582—589年在位。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豔詞。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今江蘇南京),被俘,後在洛陽病死。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這是一篇哀感幽怨的抒情小賦。陳後主本身沒有離愁別怨的親身體驗,作品情致取之於江南民歌的常見題材。他因聲感會,把前人詩文和民歌中的形象情感融會點化,構成一篇嶄新的作品,賦予它更高的藝術審美魅力。形式上也借用民歌創作的”頂真“格式,舒暢流宕,於淺明文詞的整飾清麗外,更添一段回瀾層波的搖曳之姿。
春望山楹[1],石暖苔生。雲隨竹動,月共水明。暫消遙於夕徑[2],聽霜鴻之度聲[3]。度聲已淒切[4],猶含關塞鳴[5]。從風兮前倡融[6],帶暗兮後群驚。帛久兮書字滅[7],蘆束兮斷銜輕[8]。行雜響時亂,響雜行時散。已定空閨愁,還長倡樓歎[9]。空閨倡樓本寂寂,況此寒夜褰珠幔[10]。心悲調管曲未成,手撫弦,聊一彈。一彈管,且陳歌,翻使怨情多[11]。
(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陳文》卷四,中華書局,1958年)
[1]山楹:當指前山如柱形狀。楹(yíng),廳堂的前柱。
[2]消遙:即”逍遙“,安閑自得貌。
[3]霜鴻:秋鴻。
[4]度聲:指秋雁結陣飛過時的聲音。
[5]猶含關塞鳴:謂秋雁飛至南方時的叫聲中尚且留有北方關塞之聲。
[6]前倡融:指前飛之雁的鳴叫聲和諧一致。倡,唱。
[7]”帛久“句:本句典出《漢書·蘇建傳》附《蘇武傳》。蘇武出使匈奴被拘不屈,被徙居北海上放牧羝羊。後匈奴與漢和親,漢求蘇武,蘇武屬吏常惠教漢使者詐稱武帝在上林苑得北來雁,雁足係有帛書,言蘇武在某澤中。蘇武因此獲救歸漢。後以”雁帛“喻書信。本句謂雁帛上的字跡都因為飛久而被磨滅了。
[8]”蘆束“句:本句用”銜蘆“典。據說大雁常口銜蘆草以自衛。本句謂捆在一起的蘆草因飛久而銜斷故輕。
[9]倡樓:妓女居住的地方。
[10]褰(qiān):揭起。珠幔(màn):珠飾的帳幕。
[11]翻:反而。
評
在中國文學史上,陳叔寶是帝王與文人角色嚴重”錯位“的典型代表。作為末代帝王,他醉心於聲色犬馬,行事荒唐,”全無心肝“,終於斷送了陳朝帝業。作為文人,他的文學造詣頗高。《夜亭度雁賦》雖短,卻可看出他的文學才華。
為什麼要寫”夜亭“”度雁“呢?是因為於清冷秋夜想起了春天。春夜連石頭都是暖洋洋的,更不要說綠苔也是清新的了。春風夜吹,停雲都好似隨著竹葉翩翩起舞了,水月互相映照,簡直就分不清何處為春月之明,何處為春水之清了。想到這些,心情可就愉快多了。於是隨意行走於秋夜小徑,往聽秋雁南飛之聲。也許,它們可以將自己的秋思捎給遠方之人?
可是,南飛秋雁之聲又如何!賦把握”飛“與”響“的關係,寫出數層意味來:飛雁鳴聲也淒切。甚至由於飛過無數北方的關塞,鳴聲中尚且帶有關塞的寒意。雁陣中順風向前者尚可此唱彼合統一陣伍,後飛者就因暗夜而驚懼力怯了。因為飛久,即使仍如曾捎蘇武之信的大雁,那信上的字跡恐怕早被磨損,用以銜在口中的自衛蘆束也會折斷。因為疲勞,雁陣變得散亂,聲響也隨之雜亂起來,聲響雜亂就更影響”人“陣整齊前飛了。唉,秋夜飛雁如此,秋夜那人之情可知。想她高樓空閨,秋夜獨立,珠簾漫卷,怕也正為望不見遠人而黯然神傷呢!即使試調玉管,還能吹奏出完整的曲調嗎?隻恐撫弦彈歌也遣不去相思愁,反而招致怨情多!
賦寫秋情,而由春天逆筆開篇,寫秋雁南飛而落筆於想象遠方情人的秋思,頗有跌宕之態。互襯見義、頂真回環諸法的運用,又顯出細針密線的工巧思致。
(劉誌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