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不編年詩(8)(1 / 3)

①《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辭”名。《樂府詩集》卷二三引《樂府題解》曰:“‘《關山月》,傷離別也。古《木蘭詩》曰:‘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此後擬作,多寫戍婦思夫之情。②天山:即今甘肅境內之祁連山。匈奴謂天日“祁連”,故名。③“長風”二句:天山在西而玉門關更在天山之西,自戍邊軍士看,明月出自天山而東度玉門。唐時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以西。④“漢下”二句: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東北。漢時,匈奴冒頓圍困漢高祖於此。⑤青海:即青海湖。唐時在吐蕃境。以上二句,白登、青海概言征戰之地,非實指。⑥“高樓”二句:謂思婦思念征人。閑,停息。

【點評】

詩大半皆自征人言之,末二句轉,懸揣高樓中人(征人之婦)相思之苦,則征人之苦更進一層。“明月出天山”四句,堪稱“氣蓋一世”(宋呂本中《童蒙詩訓》語);明胡應麟稱其“揮雄之中,多少閑雅”(《詩藪·內編》卷六)。“渾雄”謂其壯闊,“閑雅”謂其疏散,本屬兩種風格,而李白輕易將其統一在一起。

楊叛兒①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②。

何許最關人③?烏啼白門柳④。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爐中沉香火⑤,雙煙一氣淩紫霞⑥。

【注釋】

①《楊叛兒》:樂府“清商曲辭”名。一名《楊伴兒》。《樂府詩集》卷四九引《舊唐書·樂誌》雲:“《楊伴兒》,本童謠歌也。齊隆昌時,女巫之子日楊旻,少時隨母入內,及長,為何後寵。童謠雲:‘楊婆兒,共戲來所歡。’語訛,遂成楊伴兒。”②新豐:地名,在今江蘇丹陽。陸遊《入蜀記》:“早發雲陽(即丹陽),過新豐小憩。李太白詩雲‘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又唐人詩雲‘再入新豐市,猶聞舊酒香’,皆謂此地,非長安之新豐也。”一說仍指長安附近之新豐縣,故址在今臨潼東北。新豐酒,泛指美酒。③關人:猶言使人關切。④“烏啼”句:白門,即金陵西門。《楊叛兒》古辭雲:“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為男女幽會的隱語。此句概括古辭二句而成。⑤博山爐:銅製熏爐,其上刻做重疊山形及仕女圖畫等。沉香:即沉水香,可作熏香料,其木入水能沉,故名。⑥“雙煙”句:形容男女歡愛。

【點評】

《楊叛兒》古辭,以“暢柳可藏烏”寫男女幽會,以“爐”中之香暗喻男歡女愛,是典型的南朝樂府風格,婉曲而含蓄。李白此首,以“雙煙一氣淩紫霞”將男女歡愛的歡洽寫到極致,“古樂府之意益顯,其妙益見”(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二語),然並不直致,仍不脫南朝西曲風致。此是李白學習樂府、創造性發展樂府典型一例。

幽澗泉①

拂彼白石,彈吾素琴。

幽澗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張清②。

心寂曆似千古③,鬆颼颼兮萬尋④。

中見愁猿吊影而危處兮,叫秋木而長吟。

客有哀時失職而聽者⑤,淚淋浪以沾襟。

乃緝商綴羽⑥,潺湲成音。

吾但寫聲發情於妙指⑦,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澗泉,鳴深林。

【注釋】

①《幽澗泉》:李白自創之琴曲,《樂府詩集》編其入“琴曲歌辭”類。②善手:彈琴高手。徽:琴麵音節的標誌。或以金玉、水晶等物飾之,以示明潔,謂之明徽。此以代琴。高張清:猶言琴弦高張,琴聲清揚。③寂曆:疏落寂寞貌。④颼飀(s6u liu):風聲。⑤失職:不得其用。“職”一作“誌”,義同。⑥商、羽:皆五音之一。《管子·地員》:“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商,如離群羊。”句謂琴聲乃商羽二音。其聲淒清。⑦寫聲:盡情彈奏。“寫”同“瀉”。

【點評】

此詩幽怨極深而又以婉曲出之。“哀時失職(誌)”者,白自指。雖寫琴心而實喻詩心,“殊不知此曲之古今”,明言之,即“以古(樂府)為今”,可視為李白以樂府古調反映現實、抒寫其“哀時失職(誌)”,的用意,是解讀李白舊題樂府創作的一個門徑。

久別離①

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②。

況有錦字書③,開緘使人嗟。

至此腸斷彼心絕。

雲鬟綠鬢罷梳結④,愁如回飆亂白雪⑤。

去年寄書報陽台⑥,今年寄書重相催。

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⑦。

待來竟不來,落花寂寂委青苔。

【注釋】

①《久別離》:樂府“雜曲歌辭”名。《樂府詩集》卷七二編此首與《古別離》、《生別離》、《遠別離》等在一起,為李白稍稍變易樂府題目者。②“玉窗”句:謂分別之久。按:李白離家,未有連續五年不歸者,“五見”雲雲,是虛擬之辭。③錦字書:前秦時,秦州刺史竇滔徙流沙,其妻蘇氏織錦為回文詩寄竇,可宛轉回環讀之,辭意纏綿。見《晉書·竇滔妻蘇氏傳》。④雲鬟綠鬢:形容女子頭發濃密。⑤回飆:旋風。⑥“去年”句:謂女子去年曾有書信寄來。陽台,用宋玉《高唐賦》典,指男子所在地。⑦行雲:用《高唐賦》典,指女子。

【點評】

應是開元後期李白寄內之詩。《久別離》及同類《遠別離》、《生別離》等樂府歌辭,皆起於南朝,多寫男女之思。李白用此類舊題樂府,多沿襲舊題範圍,不涉及現實政治,亦較少寓意(李白《遠別離》是個例外)。這是受南朝音樂(纏綿、輕靡)的限製,與他用漢、魏晉樂府(屬北方音樂,多梗概之氣)舊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