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導言(1)(1 / 3)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關於李白的籍貫,學術界頗多爭議。李白曾說:“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與韓荊州書》)又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贈張相鎬二首》其二)隴西是秦漢時郡名,為李姓郡望;所謂“漢邊將”,即李廣,其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人喜以郡望稱其姓氏,而李廣距李白又太遙遠,隴西是否就是李白的籍貫,後人是頗存疑問的。但李白又自稱是東晉安帝時(公元397—418年在位)據有河西五郡(今甘肅西部)的涼武昭王李嵩的九世孫,見於李陽冰的《草堂集序》和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李陽冰與李白同時,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李陽冰為當塗令,受臥病不起的李白之托為其編集作序;範傳正年齒晚於李白約五十歲,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為宣歙觀察使時,曾尋訪到李白兩個孫女,完成李白遺願,遷白墓於新址。他們關於“涼武昭王九世孫”的說法,一得自李白口述,一得自李白之子伯禽親筆手疏,其可信程度都是不容置疑的。李嵩正是漢名將李廣後代,故“涼武昭王九世孫”之說,與李白自稱的“隴西人”、漢李廣之後並不矛盾。所以,說李白的籍貫是隴西,大致可以肯定。

李白出生於唐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其出生地,在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碎葉是唐代西域漢胡客商雜居及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據此推知,李白的父祖輩應是西域富商無疑。自李嵩至李白,其間九代人的變遷,李白曾有這樣的敘述:“白本家金陵(按:金陵當為金城之誤。金城即今甘肅蘭州,秦漢之際,金城亦屬隴西郡範圍),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成秦,因官寓家。”(《上安州裴長史書》)李白所說的“沮渠蒙遜難”,發生在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李蒿死後,其子歆、恂繼立,皆為沮渠蒙遜所攻滅。歆、恂既死,歆子重耳奔於江左,後歸魏為官,即“奔流成秦,因官寓家”。當李白五歲時,其父率一家人歸於蜀,定居於唐時劍南道綿州昌明縣青蓮鄉,即今四川江油縣。李白家世最大的疑團在於此:李白祖上因為什麼原因遷徙到遠離中原的西域碎葉?關於這一點,李陽冰《草堂集序》雲:“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神龍之初,逃歸於蜀,複指李樹而生伯陽。”範傳正《新墓碑》雲:“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李《序》所說的“中葉”。是指李嵩與李白九世之間,即李白的四世祖時。其時正當範《碑》所說的“隋末”(約605—618),上距李白誕生不足一百年,恰好是四代人。範、李所述,大致相同。問題的關鍵是“非罪”“多難”,具體是什麼罪、什麼難,就不得而知了。雖然如此,從“易姓與名”與“隱易姓名”看,罪名或者災難是很可怕的,直到李白誕生,才恢複“李”這個本姓。

關於李白的家世,可以稱得上是撲朔迷離、又充滿了某種神秘和傳奇色彩。李白的父親名客,“客”顯然不是名字,隻是本地人對外鄉人的稱呼。李白排行十二,足見他同宗兄弟很多,但李白所有詩文中幾乎沒有語及父母與兄弟。李白自二十五歲離開蜀地遠遊,此後近四十年沒有回歸故鄉。此外,還有他種種離奇的言行。不同凡響的經曆,甚至他的婚配(兩次婚姻皆前宰相家孫女),大半個世紀以來,曾引起很多研究者的興趣,作了多種大膽而有意義的探索。例如關於李白的身世,有李白為胡人的說法;有李白係李陵(李廣長房長孫)投降匈奴以後娶妻生子在北方(或西域)綿延下來的後代的說法:有李白原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之子、經“玄武門之變”後逃脫追殺流亡到西域的後代的說法。關於李白的出生地,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如焉耆碎葉說,條支說,蜀地說。長安說等等。

李白的家世究竟怎樣,出生地究竟在何處,並不妨礙李白作為一個詩人的偉大。但是,倘能揭開環繞在李白身上的這一團迷霧,確實有助於了解李白思想的底蘊。李白的幽怨、悲憤和不平,仿佛總有一個神秘的內核存在。中國古典詩歌,抒情言誌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作為抒情主觀性很強的詩人李白來說,尤其是如此。李白詩歌的抒情,有時是明朗的,有時卻包藏很嚴密,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謂知其人而論其世,研究者在讀到這些比興深微的詩歌的時候,不免要將對這些詩歌的解讀與詩人神秘的身世聯係起來。然而,就現有的資料看,徹底揭開這些迷霧,幾乎是不可能的,致使李白研究者抱無盡的遺憾。

李白是我國自屈原以後最偉大、成就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終其一生,他以其橫溢的天才,“一鬥詩百篇”的敏捷,創作了大量的詩歌。雖然大部分詩歌當時即散佚無法尋覓,“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韓愈《調張籍》),傳世的《李太白文集》僅保留了近千首詩而已。但是,這些詩作,絕大部分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當時社會、尤其是詩人心靈的寫照,成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