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更是蜀中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歌成就極高,數量上千首,影響極大。李白詩歌的詞彙豐富,特別是複合詞比較多,能反映出唐詩詞彙的語言麵貌。迄今為止,還沒有研究李白詩歌語言詞彙的著作問世。黃英同誌能選擇李白詩歌並列式複合詞進行研究,這對漢語史、對蜀文化的研究都是一個很好的開創。
唐詩不僅是我國寶貴的一份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唐代詩人輩出,燦若群星,李白和杜甫是其中最耀眼的兩顆星座。曆來唐詩研究都以“李杜”為兩大重鎮,古典文學上“李白研究”熱點不斷,成果累累。作者在全麵閱讀理解李白詩集的基礎上,吸收古典文學上“李白研究”的成果,掌握了詞彙研究的理論知識,統計李白詩歌中共出現複音詞14 563個,其中有並列式複合詞1223個。對這些並列式複合詞在李白詩歌中的含義,作者盡量作出較為準確的解釋之後,再對它們進行分類研究。研究時不僅密切聯係李白詩歌,而且聯係全唐詩的語境,進行艱苦的考證工作,逐一考析了李白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218個並列式複合詞。深入分析李白詩歌並列式複合詞裏兩個語素之間的意義關係,論證了李白詩歌並列式複合詞的形成和發展是以上古漢語的單音實詞為語義源頭的,從而展示出李白詩歌並列式複合詞“無一詞無來曆”的特點!該書歸納了李白詩歌中並列式複合詞意義類聚的特點,顯示了這些複合詞鮮明的係統性;特別是分析那些李白詩歌中並列式複合詞的特殊含義時,如“林泉”、“林壑”、“煙霞”在李白詩歌中代指隱居之地,又如“偃臥”、“偃息”、“偃憩”表隱棲的方式狀態等,考析這些詞語時,作者能與唐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李白的道教信仰聯係起來,談得比較深入。該書還挖掘了李白詩歌並列式複合詞受修辭影響以及通過詞的“相因生義”使詞義發生演變的情況。不過,書中認為“旌節”和“風霜”的借代意義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還有待商榷。但是,總體來說,該書結構合理,引證合乎學術規範,考釋細密,多有創獲,填補了李白詩歌並列式複合詞研究的空白,對拓展漢語史上詞彙研究的領域,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黃英同誌,讀研究生時,我上他們的詞彙學課程,就發覺她能勤學好問,刻苦鑽研。讀博士時,她選擇李白詩歌的詞語作研究,不斷進取,在學習上有一種拚搏精神,這是難能可貴的。我嘉賞她的這種精神,希望她能把李白詩歌的詞語做一個全麵係統的研究,取得更大的進步。
向 熹
2007年12月5日於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