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老殘遊記》中的莊宮保。且說一說他那有趣的發跡故事(1 / 3)

清朝鹹豐年間,江蘇吳江縣同裏鎮上住著一個日後與《老殘遊記》作者大有關係的重要人物。若不是他的提攜,劉鶚生長南方,怎能在小說中把山東的風土人情、昏官酷吏寫得那麼活靈活現,令人拍案叫絕。此人姓張名曜,乳名阿牛,猛大蟲似的一條大漢,黑楞楞好一副水牛般魁梧結實的身坯,渾身肌肉疙瘩賽如鐵彈一般,比試石鎖石擔,力大無窮,無人能勝得過。自幼家境貧寒,父母先後亡故,無人管教,長到二十歲頭上,依然目不識丁,光棍一條。全憑一身蠻力,在鎮上一家碾米作坊為人舂米糊口,每次能背米三四百斤,行走如飛,在街上橫衝直撞,見者無不駭怕。阿牛生性勇狠好鬥,又好抱打不平,因此惹出了一條人命,隻得帶了鄉親們湊集的十幾兩銀子,匆匆逃命到了河南。他隻聽說有個遠房表舅姓蒯的,名喚蒯賀蓀,在河南光州做個不入品的典史,多年不通音信,不知還在否。無奈並無他處可以投奔,隻得取道安徽六安進入河南境內淮河上遊的光州,本打算到州城(今潢川縣)去探聽,不料才到商城縣,便得悉蒯舅大爺已經鑽營藩台的門路,署理固始知縣,於是興衝衝趕了一百多裏路來到史河和曲河交彙處的固始縣城。蒯知縣對這位楞頭楞腦遠道前來投奔的窮親戚十分厭惡,每月給他一吊錢,讓他自己在外謀生,張曜又幹起了賣力氣的苦活,為人舂米挑水,勉強糊飽肚子。

這時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太平天國反清革命如火燎原,自廣西金田村起義,迅速占有長江中下遊許多省份,建都南京,稱為天京。北方的農民軍則稱撚軍,崛起於安徽、河南、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撚軍初起時,人員零星,每一股稱為"一撚子"。

鹹豐五年,皖北撚首張樂行召集各地撚首會盟於安徽穎州府渦陽縣雉河集,被推為盟主,組成撚軍,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從此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固始正處在撚軍活動中心附近,很多貧苦農民參加了起義軍,也有不少頑固的財主鄉紳召募鄉勇,組成地主武裝,稱為"團練"專與農民起義軍為敵,枉殺的平民百姓也不知有多少。張曜身強力壯,武勇過人,又是個窮光蛋,本可參加撚軍去鬧革命,卻偏偏被縣城辦團練的鄉紳看中,推為團董,聚集了三五百個無賴,日日操練,舞刀弄棒,十分興頭。張曜平地裏交了好運,人人稱他張大哥,和鄉紳們平起平坐,大魚大肉,好不快活。

不久,一路撚軍開到固始,分兵駐紮四門,攻打縣城。蒯知縣慌了手腳,縣中無兵可守,他又隻會做官撈錢,哪懂得帶兵打仗,縣衙三班捕快和幾百名團勇都被趕上城牆禦敵,眼看撚軍人多勢眾,縣城早晚不守,蒯知縣急得手足無措,和師爺們商量如何退敵。刑名師爺說:"僧親王(僧格林沁)的大軍就在穎州(今阜陽一帶),請賀翁趕快備一份稟帖,派人去討援兵,遲了就來不及了。"

錢穀師爺道:"援兵固然需要,隻恐緩不濟急。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賀翁不妨懸個千金之賞,召募勇士出城退敵。"

蒯知縣聽了連連搖頭,他生平愛財如命,況且固始又是苦缺,搜刮民脂民膏得來不易,怎肯輕易慷慨掏錢出來?因此沉吟猶豫,商量到半夜三更也不曾議出個名堂來,回到後衙悶悶不樂。

次日清早,女兒鳳仙來請晨安,蒯知縣見了美豔如花的女兒,忽然靈機一動,想道:"錢財是我心上的肉,割了心疼,女兒卻遲早總是要嫁人的,何不以女兒為賞格,既省了錢,又比銀子更能使人動心。"想定了,便和妻女商量,縣太太舍不得女兒,鳳仙也不願意,蒯知縣老著麵皮,直挺挺跪在女兒麵前苦苦哀求,鳳仙沒奈何,隻得痛哭流涕地允了。

蒯知縣來了精神,立即趕到簽押房,命文案老夫子寫了招賢紅榜,誰若殺退撚子,守住城池,便以女兒下嫁。固始城中頗有人知道知縣小姐容貌出眾,紅榜貼了出去,頓時轟動了大街小巷,誰不想伸長脖子,叼個天鵝肉嚐嚐。無奈敵眾我寡,強弱懸殊,望著紅榜舔嘴咂舌,饞涎欲滴,卻沒本事揭這張榜。張曜不認得字,自有人講給他聽,一個個嘻嘻哈哈攛掇他:"張大哥,縣大老爺這張紅榜,算來算去,隻有看你的了,這份豔福切莫錯過了。"講的人當作逗笑取樂,張曜卻當真起來,一躍而起,說道:"走,跟老子揭榜去!"

蒯知縣見揭榜的竟是目不識丁的傻大個兒張曜,不覺皺起眉頭,冷冷地說道:"張曜,原來是你這小子!你有什麼能耐敢來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