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這本書首度發行還不到一年,但各方的意見已如雪片般飛來。我沒料到會收到這麼多意見,但在寫這段話的同時,我就收到了40 000封電子郵件,有些很好,有些……嗯……不太好。我好像觸到了某些醫界同僚和一般大眾的敏感神經:降血脂藥物、阿司匹林、全身掃描、維生素和營養品、DNA(脫氧核糖核酸)篩檢……有些人堅定不移地支持、鼓勵我,有些人則質疑我的動機,指控我在替製藥業打廣告,甚至認為我“不知世事”。那麼,我從這些評論中學到了什麼呢?難道我的論調太誇張、太扭曲,或是“大藥廠”收買我了嗎?我還相信我自己的建議嗎?
《夜線》節目主持人的救命檢測
在我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且讓我分享一個故事,足以作為我寫這本書的重要原因,也證明了健康照護領域彌漫著非黑即白的想法,而這已經對所有人造成了傷害。有些人可能已經對這個故事很熟悉了,因為這個故事讓本書在媒體小有名氣,而且掀起後來的無數波瀾。這個故事就是比爾·威爾(Bill Weir)和“救了他一命的測試”。
《無病時代》在書店上市的前幾天,我跟美國ABC電視台的《夜線》(Nightline)團隊合作了一個生物科技最新消息的特別報道,順便宣傳我的新書。比爾·威爾是這個節目的主持人,當然就誌願當了實驗者。
描述科技的最佳方法,莫過於親身體驗了,這位44歲的主持人不抽煙,又每天運動、從不生病,看起來就是一副健康相,而且還神清氣爽。但他同意要完全透露自己的健康狀況,無疑是在冒險。他必須在曆經一連串檢查之後,在電視上披露(同時得知)自己的醫療信息,包括全身的計算機斷層掃描。我與比爾和他的主製作人事先談了這個方法的好處和壞處,但他還是想進行。我建議在實況播出前,先和他看一下這些信息,讓他有機會阻止太過完整的數據披露,刪掉不想讓觀眾知道的部分,以防萬一,可是他拒絕了。
比爾想在電視上實況了解自己的檢查結果,作為其他人的典範。在他來洛杉磯找我、然後前往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的前一周,他已經在紐約進行過檢查了。其中包括了所有的血液檢查(膽固醇值、血球計數、肝髒和腎髒值、發炎症狀等第二章裏列出的檢查),以及DNA篩檢測試,以顯示他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如心髒病、阿爾茨海默症、大腸癌,以及32種其他的臨床病症。比爾要來洛杉磯和我們會麵後,才會看到這份數據。我挑了其中一個心髒斷層掃描片,仔細觀察他的心髒,要找出運輸血液到心髒的動脈內是否有鈣質沉積。
第一次在南加州大學的放射科見麵時,我很快就透露了片子的一些信息,讓他對結果有心理準備。我再給了他一次機會,問他是否在實況播出前放棄,或先跟我一起檢視一下結果。但是和之前一樣,他還是裝超級英雄叫我繼續進行。我非常佩服他的勇氣和熱忱,但是我仍暗自希望一切能完美無恙,希望他是理想健康狀態的典範。
比爾躺在斷層掃描台上,我們團隊完成了掃描,然後比爾和劇組離開,趕到我在比弗利山莊的診所去架設攝影機,好讓我們拍攝節目,揭曉測試結果。我則跟南加州大學最優秀的放射醫師解讀這些掃描片。我們馬上就看到他的心髒有一些鈣化,也就是主動脈內的白色病變,這種病變在幾年內可能會造成心髒病。
於是,我知道了比爾有隱藏的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再加上他的DNA數據,風險更顯嚴重。事實上,我跟放射醫師們發現,他的冠狀動脈內有兩處不同的鈣化,會讓動脈變窄,大幅增加他的心髒病風險。還好,他的身體掃描結果很好,沒什麼嚴重的問題,(尤其是)他的肺、肝、腎和骨骼看起來十分正常。
開車回我診所的40分鍾,變得又漫長又累人。我掙紮著要不要跟這位有妻室的活躍男子說他有心髒病,而且還要拍成實況節目。我經曆過各種媒體活動,但從來沒遇過這麼令人為難、提心吊膽的。
我一進門就把比爾的製作人拉到一邊,告訴她我們發現了“臨床上很明顯”的結果,並問她我是否該在攝影機拍攝前先警告比爾。我再給了比爾一次機會,但我再度被拒絕了。製作人建議我們拍下對話,要是內容讓比爾不太自在,我們就可以把這個部分剪掉。因為這個節目雖然是實況錄影,但這段影片仍然會在當晚播出之前進行編輯。雖然有這個應變計劃,我還是很緊張,因為我不習慣把敏感的醫療信息這麼公開地披露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