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讓頭腦具備創造力和創新力的思維方法
○● 成為吸收信息能力強的“雜家”
這麼棒的主意、想法,是怎麼來的呢?
毋庸置疑,是大腦想出來的。存儲於大腦中的知識、信息經過轉化,就成了好的主意、想法。
想象力豐富的人,肯定是個“信息通”。除工作以外,他還知道各種各樣的信息,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文學、體育、音樂、娛樂,甚至還有B級美食,可謂是個“雜家”。當然,有些信息是有用的,有些信息是沒用的,不管怎樣,他都是個信息寶庫。
信息通,接觸信息的機會多或是吸收信息的能力強。
說到信息通接觸信息機會多的原因,單純來講,是其好奇心強的緣故。對信息感興趣,這也是吸收信息能力強的人的特征。如果不感興趣,是絕對收集不到那麼多信息的。
所謂吸收信息的能力,並非指看報紙或電視時記住所看到或聽到的信息的能力,而是指像拍照一樣,將信息快速複製在大腦中的能力。
具體怎麼記住的,無所謂。認為看圖容易記住的人,可以通過圖畫來記憶。認為看文字容易記住的人,也可以通過文字來記憶。
隻是要想成為雜家,最基本的一條是必須掌握大量的知識、經驗和信息。
雖然說起來比較簡單,但請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 強製輸出信息的記憶法
不用擔心“我的記憶力不好”,因為信息量總是逐漸增加的。想起存儲在記憶深處的信息,隻不過需要多花點時間而已。
嚐試“強製輸出信息”,掌握這一規則的人,如同手握王牌。
比如,今天早上剛剛獲得的信息,就嚐試著在早會上說說,或是寫在博客、電子郵件中。
強製輸出雖然有些令人厭煩,但卻可以很快讓你記住。我就是通過在博客中強製輸出信息而記住了希臘政治家的名字(帕潘德裏歐總理)。
輸出信息並非輸入信息的擴展。輸入的信息中哪些可以轉變成有用的信息,不得而知。隻輸入有用的信息是不可能做到的。有用的信息不過是冰山一角,大部分都是沒用的信息。
能夠收集到那麼多沒用的信息,無論是政治方麵還是娛樂方麵的,我想有好奇心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
○● 不要成為一個“搜索傻瓜”
浮現在腦中的信息往往不是那些看起來很大眾化的信息群,而是某個標新立異的信息或獨特的想法。開會時腦子中突然跳出來一個獨特的想法,可以幫助轉變思路,轉換視野。
“這個想法多可笑啊。”雖然可笑,但仔細想想又覺得非常有趣。
“獨特的想法”可以改變當時的氣氛,可以打破固有的觀念,起到重新洗牌的效果。“偏差值秀才”和“工作腦”都屬異類,隻是角度全然不同。
《為什麼聰明的人賺不到錢》一書中講到了一個畢業於東京大學的職員,這個人就是典型的偏差值秀才,但工作腦遲鈍。
上司讓他想想下周的規劃,他就隻知道上網查資料、查專業書籍。“我想聽聽你的想法”,即使收到如此警告,他也還是隻查資料不說話。不管別人怎麼說,他就是一味地查找資料。
甚至連一向溫和可親的上司都大聲嗬斥他“不要隻看書本和網絡”!即便如此,他還是一味查找資料,最終他被解雇了。
教科書中、網絡上不會有你的想法。
不過,埋頭學習的人常常錯誤地認為書中、網絡上有好主意或正確答案,所以不知不覺就會去書中和網絡上查找。
腦中的信息需要經過考慮、推敲後才能轉化為想法。對於想法而言,“熱衷”是非常重要的,這聽起來似乎是非常簡單的建議。
○● “頭腦風暴”是激發創意的不二法則
我有一個朋友,名叫安達元一,是位電視編劇。他負責的節目周收視率可達200%以上。
“這次的節目,我想做關於信息類的。”他常常在創意會上拋出這樣的想法。此時,負責策劃的人員必須當場想出10~20個想法。
“現在人們比較熱衷於減肥、健康生活,我們做一個關於健康的問答比賽吧。”
“曆史很受歡迎,我們做一個教科書中沒有記載的關於偉人的猜謎節目吧。”
“體驗式的實驗猜謎怎麼樣?”
“猜一下孩子們質樸的行動吧。”
“做一個以往沒有的無答案的猜謎節目吧。”
“做一個答案搞笑的、能讓觀眾捧腹大笑的猜謎節目吧。”
就這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不指望一下子得到答案。
“頭腦風暴”就是尋找最終創意的秘訣。
“頭腦風暴”的重點是,絕對不能否定他人的想法,即使在你看來那個想法很無聊。因為當場否定他人的想法會引發爭議,讓現場的氣氛僵化。
頭腦風暴的目的
得到靈感。
獲得意料之外的靈感。
頭腦風暴的功效
了解能激發創意的思維習慣。
了解大家的想法。
頭腦風暴的方法
事先隻確定主題。
自由發表意見。
重視大家的想法。
不批評。
鼓勵跑題。
○● 好創意的最大敵人是否定意見
頭腦風暴的最大敵人是否定的意見。如果有一人提出否定意見,大家就會爭論不休,以致最後無法達成統一意見。這種做法不可取。
“我認為這個無法實現。”
“有過類似的失敗案例。”
“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沒有預算。”
“誰來做呢?”
“無聊。”
頭腦風暴法的創始人亞曆克斯·奧斯本(廣告代理公司的副社長)不允許有否定的意見,應該做出“這個不錯哦”、“非常有意思”、“非常棒”等積極、肯定的回應。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能夠約束自我的人越來越少。因此需要自己給自己加個製動器。
“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這種想法不可取。”
“不可能完成的。”
“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我們公司,這是不可能的。”
“說出這樣的話,會被認為是傻瓜。”
完美主義者希望了不起的創意一下子就能確定下來。但事實並非如此,或許一個看似很愚蠢的想法可以引出非常好的創意。
我的想法能起到拋磚引玉的功效不是也很好嗎?
○● 通過改變習慣來激活創新思維
“想出一個與以往完全不一樣的創意。”
“尋找到目前為止誰也沒見過的風景吧。”(一個眾人皆知的廣告公司被客戶如此訓斥。)
雖未明說,但卻意味著提出如此無聊的創意,是因為腦海中的想法變得越來越無聊。
人類大腦97%的區域想的都是同樣的事情,隻有3%的區域會想一些與平時不同的東西。
所以,可以利用的隻有這3%的區域。那麼,怎麼做才能刺激大腦這3%的區域呢?3%能否增至5%呢?
為此,要試著改變一些習慣。比如,嚐試重視一直感覺沒關係或關係很遠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