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杜甫辭官之謎(2)(1 / 2)

這實際上詩人把自己的心裏話說出來了,就是他的誌向跟李白一樣,有點相似,都是想做宰輔之臣,哪裏耐煩做這種小吏,天天今天一個申請報告,明天一個總結報告,後天又是一個彙報,沒完沒了,一點都沒有詩情畫意,寫的都是公文,這對杜甫來講是一種巨大的折磨,再加上他是被貶到這兒來的,而且他心裏很清楚,朝中那些跟他誌同道合的房?一幹人等,現在統統地也都被貶到別的地方去了,在短時期內他是不可能回長安了,所以想到這裏天氣又熱,煩燥不安呀。實際上我們說杜甫他的不做官,就是不做小官,他也包含著古代的那種知識分子的清高之士的情結在裏邊,跟陶淵明很像,不為五鬥米折腰,你天天讓我打扮得人模人樣的接待,迎來送往,我受不了這個,這實際上為他後來辭官,已經打下了一個伏筆,不管怎麼說暫時的這官還得做,因為你得領俸祿,領工資還得養家糊口,所以這時候可能是為了排解內心的煩悶,也可能是離家太久,我們前麵講了,杜甫的家在洛陽,從他天寶十四載離開洛陽之後,他就已經四五年時間都沒回過家,所以他回趟洛陽。

畫外音:杜甫被貶為州縣小吏,這對於誌向高遠的他來說無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殘酷的現實讓杜甫對自己的政治信仰產生了動搖,麵對日落西山的腐敗朝廷,和自己日漸慘淡的仕途,情緒煩燥的杜甫決定回洛陽老家,看望家小,而就在杜甫探家結束回長安的時候,當時的戰局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唐肅宗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安祿山已經死了,這個安祿山死的也挺慘的,他自從反叛之後就雙目失明,性情很暴躁,身體也不好,身體很胖,行動都不便,所以他身邊的人很怕他,他手下的大臣、將領,經常都受他的鞭笞,老挨他的揍,在這種情況下身邊的人,人人自危,當時整個戰爭的形勢對安史叛軍也不利,所以當時手下的大臣就和他的兒子安慶緒商量,安慶緒心裏也發毛,為什麼呢?因為安祿山有個小妾生了個兒子,這個安慶緒就擔心將來他不能繼承大位,他操心的是這個事,手底下一幫大臣、將領就攛掇著安慶緒把他老爸幹掉,這安慶緒又找到安祿山身邊的一個貼身侍衛,伺候他生活起居的,叫李豬兒,李豬兒答應了,晚上的時候趁著安祿山睡覺,一刀砍在安祿山的肚子上,鮮血直流,史書上記載腸子都流在了床上,安祿山眼睛看不見,手摸不著刀,隻好搖床欄子,床杆,大聲喊有家賊,流血過多,躺在床上死去了,當時還不敢聲張,要把他床底下挖一個大坑埋起來,過一段時間說安祿山得了重病,後來又說他去世了,然後安慶緒繼承了他的位置。

畫外音:安祿山死了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759年,唐朝大將郭子儀率兵圍困駐守鄴城的安慶緒,並在相州,即河南省安陽市附近,與安史叛軍展開決戰,雙方損傷慘重,郭子儀被迫退守河陽、洛陽及附近地區陷入戰亂。

在這種情況下,杜甫不是去洛陽探親嗎,到老家嗎,返回來的時候,沿路就看到戰亂之後的情景,寫了著名的“三吏”“三別”,這“三吏”、“三別”就在這個時候寫的就是說郭子儀率領的九路節度使來圍困安史叛軍,但是,不管是什麼原因,遭到了一次大的潰退,大潰退之後,郭子儀把軍隊駐紮在了河陽,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的孟縣附近,在黃河北岸,所以,杜甫回長安的路上,回華州的路上,就從洛陽出發,一路走回來,所見所聞,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三吏就是《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當時在河南的新安這個地區征兵,征到一個小孩子孤兒,這孩子沒有家人照顧,還很小,杜甫很同情他,還鼓勵了他一番。《潼關吏》是要告誡當時戍守潼關東大門的唐朝軍隊,要他們不要再犯哥舒翰的錯誤,至於《石壕吏》我們一會兒再講。

那麼“三別”就是所謂的《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新婚別》是說一個新婚不久的妻子要送自己的丈夫上前線。《無家別》是說剛剛在前麵的戰場上潰退回到家的戰士,看到自己的家已經蕩然無存,卻接到了官府的文書,要求他再次參軍。《垂老別》是說一個老人家裏沒有孩子了,也被征到兵要去作戰,跟自己的老太太,老伴兒告別,上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