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杜甫求官之謎(1)(1 / 2)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詩壇上的雙子星,我們談到杜甫就會想到李白,談到李白也會想到杜甫,但是這兩個人是如此的不同,李白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在我們的心中,是一個飽經滄桑,關懷國計民生的一個現實主義的詩人,李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杜甫呢,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永久回味的著名的篇章。譬如:“蕩胸生層雲,決毗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再譬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些詩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類似的情景都會非常自然的想起來,我們說從杜甫的詩,我們能看到他對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對於任何一個小的人物,對於生活當中的一件小事,總是那樣的飽含深情的關懷,所以他的詩,我們在千百年之後,我們去讀,仍然止不住會掉下眼淚,他的魅力在這個地方,所以人們把杜甫稱為“詩聖”。

詩聖也有童年,也有小時候,也有成長,所以,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的童年是怎樣,杜甫小時候的生活是非常多元多樣的,而且是很活潑的,他寫的詩說“學詩猶孺子,鄉賦念嘉賓。”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寫詩,他寫的很具體,說什麼呢?說:“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詩,寫什麼呢?關於鳳凰的詩,跟鳳凰有關的,或者以鳳凰為題目的詩,他三十九歲那一年在給皇帝的一篇奏章裏邊說道:“臣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有餘篇。”換句話說,我從七歲那年開始寫詩,到現在三十九歲,這三十多年裏麵寫了有千餘篇的詩文,那應該說每一年的產量還是挺高的,換句話說,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話不是虛的,他非常的勤奮,創作量也很大,那是不是說杜甫就是一個十足的身體發育不良的讀書童呢?不是,到了晚年,他有一首詩,回憶他的童年,這詩寫的很有意思,說:“憶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什麼意思?我記得我當時十五歲的時候,壯的像小牛犢子一樣,院子裏有一顆梨樹、棗樹,一天之內,我上樹下樹一千多回呀,這肯定是誇張了,沒事你上樹下樹幹嘛,但是梨樹、棗樹,我們知道也不高,換句話說就是他身體好,因為寫這個詩的時候的杜甫,身體已經很不好了,所以他回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少年的時候,上樹下樹,上樹下樹一千多回,很懷念那時候健壯的自己,但是作為我們來看,就知道杜甫是有一個活潑的,健康的,有文化修養的這麼一個童年,這麼一個少年。

畫外音:正因為杜甫生活在一個具有詩書傳統的仕宦家庭,文學天分又高,因而,杜甫在身體、心智,特別是在文學素質方麵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同時,也逐步樹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而家鄉鞏縣對於杜甫來說,顯然是太小了,外麵更廣闊的世界吸引著他去認識,去闖蕩。在杜甫生活的那個時代,漫遊是大多數文人都要有的經曆,一方麵漫遊是年輕的詩人們,擴充知識豐富生活的絕好機會,另一方麵漫遊也是青年文人結交權貴,進而達到政治目的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從十九歲開始,杜甫走出家鄉,開始了他邊漫遊,邊尋找政治機會的新生活。

他去哪兒呢?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他離開自己的家鄉就是去洛陽、江寧,就是現在的南京,吳越,大體相當於現在的浙江紹興這一帶地區,尋訪古跡拜訪名人,捎帶手地參加了一次科舉,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次他沒考中,但也沒在乎,那意思就是還年輕,機會多得是,這次參加科舉是什麼呢?是在唐玄宗的開元二十三年,也就是說公元735年,杜甫二十四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沒考中,不要緊,接著漫遊,他接著到哪兒去漫遊呢,到齊趙,就是現在的山東與河北的南部地區,他的父親當時正在山東的兗州做兗州司馬,所以二十多歲的杜甫漫遊的時候,不存在經濟問題,我們原來講過李白的收入,李白的漫遊,那都需要什麼做基礎,車馬錢總該有吧,吃飯的錢總該有,穿衣裳,有時候還要請客,不能老別人請你,你也得回請一下,這都需要錢,所以杜甫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他父親在做官,他可以“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春歌叢台尚,冬獵青丘旁。”那簡直是風流瀟灑,我們說這就是青春的杜甫,以前我們總說青春李白,杜甫也有年輕的時候,也有浪漫的時候,也有狂放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他寫這詩的時候是在盛唐之盛的時期,盛唐最黃金的時段,他是一個年輕人,一次科舉沒考中都不在乎,接著漫遊,他相信在後來的時光裏麵,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機會,這種自信,不但來源於自己的才能,也來源於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