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肅宗的寶應元年十一月初旬,李白的病就很嚴重了。他當時就把平生所做的詩文的稿子,都交給了李陽冰,請求他為自己的詩文的稿子寫一篇序,編成集子。後來,李陽冰就編了李白的第一個詩文集,名字不叫《李白集》,叫《草堂集》。他就給《草堂集》寫了一篇序。這個序裏麵說“當時著述,十喪其九。”李白寫了很多詩文,現在存下來的大概隻有十分之一。我們知道現在現存的李白詩大概有九百多首篇,有詩有文的。那麼如果是十分之一的話,那麼平生所做怎麼也應該在一萬左右。但是我們都知道,他的生活是顛沛流離的。很多的詩文都這樣遺散了。但是就是這樣丟了十分之九,剩下的十分之一,也使他能夠成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最後就死在了當塗。
他臨去世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叫《臨終歌》,這個詩很短,隻有三句。“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李白在很年輕的時候,大概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寫了一篇《大鵬賦》。他一輩子都覺得自己是個大鵬。這當然受莊子的思想的影響,但是我們縱觀李白的一生,覺得他確實是一隻大鵬,隻是在朝著理想去飛,從來沒有想過要停下來。“大鵬飛兮振八裔”,八裔的意思是八方。大鵬飛起來之後,不飛就不飛,一飛衝天,振動了宇內。可惜啊,飛著飛著飛不動了。“中天摧兮力不濟。”我沒力氣,飛不動了。可是,有一樣,飛是不飛不動了,“餘風激兮萬世。”我這個大翅膀,扇起來的餘風,一萬年以後,一萬代以後,他們都能感到我的力量。“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他把自己比做孔子。這裏麵有個典故。孔子聽說,有地方出現了麒麟,孔子就哭了。不再著述。因為麒麟出現,是盛世的標誌。但是在孔子的時代,出現了麒麟,這真是生不逢時啊。所以孔子為這隻麒麟感到哀傷。
在李白看來,他可能就是那隻麒麟。所以他一方麵自比孔子,一方麵又歎息,當代無孔子。他希望後人能夠永遠記住他,起碼能有人為他哭泣。但是呢,他又懷疑這一點,所以他說,“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我不知道我死了以後,會有誰能記得我,誰會為我哭泣。但是我們想,我們今天在這裏講李白,作為學習李白詩歌的後人,的確沒有辜負他。主要是,如果我們理解他,理解李白的理想,理解李白的性格,也理解李白這樣一種在《臨終歌》裏邊對自己(讚許)的話,那我們就真地是沒有辜負李白自己在《臨終歌》的願望。畢竟他是唐代,也是整個中國古代詩歌史裏邊魅力卓絕的,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所以他的死,可以說是一個詩歌時代的終結,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性格的終結。但是,這種時代的性格,詩人的魅力,卻會永遠地影響一代又一代人。這就是我們在這兒講李白全部的意義。這一講就是這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