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
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我想從小學一直到中學、大學。可能李白是我們閱讀過,最多的一個詩人。他有很多的詩。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比如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詩都是耳熟能詳、膾炙人口。我們讀了這麼多李白的詩,看上去好像對李白比較了解。所以我們會想一些問題。什麼問題呢?李白這個人長什麼樣子。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氣好壞啊,這個人到底是個什麼文化程度啊?就會有這些問題。就好像要打聽我們鄰居的一個人一樣,也這樣一種親切的感覺。
畫外音:
唐朝長安元年,也就是武則天執政後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出生於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也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五歲那年,他隨家人遷到四川省江油縣定居。從此,一位冠絕中國詩壇的千古奇才,從這裏走出。逐漸被世人了解和熟悉。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並不是做詩。而是從政。這是為什麼呢?這位才華出眾的天才詩人,會經曆怎樣的坎坷與沉浮。李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康震:
李白在當時,跟他同時代有一個人,叫魏顥。魏顥是個年輕人。特別崇拜李白。他也算是李白的一個追星族。他就到處追李白。因為李白的行蹤不定。後來就給他追到了。李白對他也很信任。把自己當時所做的一些詩文交給魏顥。可能是這麼說的。小魏,你就幫我把這個詩文集整理整理。給我出版了吧。出版了沒有我不知道。但是,魏顥,在這個詩文集的前麵寫了一篇小序。這個序流傳下來了。在這篇序裏邊,他對李白的相貌,有那麼一點點描述。他怎麼說呢?他說李白這個人,“眸子迥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醞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這個人長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特別有神。“哆”是哪個子?就是“哆嗦”的那個“哆”。“哆嗦”的“哆”,讀duo的時候,是那個意思。可是它還有一個讀音。就是讀chi。讀chi的時候,是什麼意思?是張大嘴巴的意思。他這個意思就是當李白張嘴的時候,就像餓虎一樣,人張嘴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憤怒的時候會吼叫,高興的時候會大笑。也包括其他的什麼感情狀態。
但是他意思就是什麼呢?李白這個人眼睛很有神,而且發威的時候,那是有下山猛虎一樣的這種氣勢。這是動態的一麵。還有一麵是什麼呢?他說了後邊這兩句話。說“或時束帶”。可有的時候,他穿得整齊點,腰裏紮根帶子。頭上紮個頭巾。“風流醞籍”。看上去還像個知識分子,比較文靜。這麼一種評價。他因為是真的見過李白的。李白自己在詩文裏邊經常也說自己什麼呢?說我“身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他主要是要強調“心雄萬夫”。但是,他個子不高。身不滿七尺,我估計現在也就是一米七左右,找對象可能都有問題。別人也說他身不滿七尺,所以我們說,李白僅僅從外形上來講,從形態上來講,他不是個高個兒,但是他眼睛有神。他神采非常飛揚。
李白原來年輕的時候,見過一個道士,這個道士叫司馬承禎。是道教界的一個領袖。當時李白很年輕啊,大概也就是二十歲左右。他見了這個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對他有一個評價。說你是“有仙風道骨,可以神遊八級之表。”意思就是說你這個人長得天生就是道士。在道士這條路上,很有發展前途。也說明他氣宇不凡。而且李白自己在給別人寫的詩文裏麵,對自己也有一些評價。他說什麼呢?說自己“以天為容,以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說什麼呢?說我這個人長得以天為容,以道為貌。對別人從來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別人。這是說他的一種精神狀態。我們為什麼要花一個篇幅,一開始說李白,在政治上的發展之前,先說他的容貌呢?這就是說這個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麵貌。這個人是什麼樣的精神麵貌。台灣有一個著名的詩人我們都知道,叫餘光中。餘光中在一首詩裏寫李白。說李白怎麼樣呢?說“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餘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也就把李白給寫神了。他寫的就是李白的一個精神的內核。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寫的是李白。寫的不是杜甫。所以李白他的相貌,外貌、氣質、個性,通過他的這個外表,我們閱讀了之後,就能夠感覺出來。
畫外音:
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顯示出了在詩文創作上的超凡才華。在當時,李白的詩才,就受到人們的普遍讚譽和推崇。而時至今日,李白流傳至今的九百多首詩文中,有很多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白也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被稱為“詩聖”的杜甫,並稱唐代文學的“雙子星座”。當然,後世的人喜愛李白,也不僅僅是因為他奇絕無雙的詩才,與奔放張揚的性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則是因為他的政治失意,帶給後人的反思與遐想。那麼,名滿天下的詩壇奇才,為什麼在政治上失意重重,李白在政治上,難道真的是一個悲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