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賣豬肉的,臉特別黑,還長著一臉大胡子。他喜歡把豬肉藏在一口井裏麵,上麵蓋一塊很大很大的石頭。”說話的人,準確的說,講故事的人,叫做朵漫漫,今天,忒閑。她的同學郝敏在大學附近的一所小學裏麵做誌願者,恰好今天要去做課外輔導,朵漫漫便跟了去了。
郝敏性格溫和,孩子緣特別好,聽說有一個成績不太好的孩子是她的重點輔助對象。郝敏輔助的是一年級C班,幾十個才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小朋友,有的臉上還掛著鼻涕呢。下午放學前這段時間,孩子們比較活躍,才踏入教學樓,郝敏就在一樓樓道上一群趴在地上玩彈珠的小孩兒叫出一個小小的小男孩兒,臉上蹭了幾道灰印子。
郝敏一改和善,嚴肅的問:“今天的作業寫完了嗎?”
“沒呢。”小男孩兒用手背擦擦鼻子,眼睛滴溜溜轉,一邊瞄著地上的戰況一邊看看郝敏。
“先寫完作業再來玩,不然又要留校了。走,跟姐姐去寫作業。”
小孩子想了想,“好”,一邊點頭一邊回頭,很不情願的跟著郝敏進教室去了。留下朵漫漫被一群一年級的小學生圍著,嚷著要聽她講故事。她略微想一想,脫口而出上麵第一句話。
小孩子總是比較吵,才說了一點就開始積極討論。
“他為什麼要蓋一塊大石頭呢?”
“他不想豬肉丟了,有人會偷的。”
“那樣會顯得他力氣很大,像奧特曼一樣。”
“奧特曼沒有胡子,姐姐,他說錯了。”
“好,我們接著講——。因為村子裏麵呀隻有他一個賣豬肉的,而且他記性很不好,所以每天他的攤子前麵呢,都排了很多要買肉的人。”
“這樣不好,不能讓人家等哦,別人會著急的。”
“記憶力不好的要喝腦白金。”
“他們那個時候沒有腦白金的,對不對,姐姐?”
“媽媽說喝骨頭湯能長得又高又大,我很喜歡喝哦。”
“可是你還是沒我高耶——”
沒關係,沒關係,以後你就會長很高了,不要撒金豆豆哦,難得我這麼有興致參與小孩子的活動。朵漫漫在心裏急切的禱告。
“好,回來——,我們繼續講故事。有一天呢,這個賣豬肉的黑臉起得太晚太晚了,太陽都快下山了他還沒起床,買肉的人都餓-得——沒力氣了。這時候呢,一個臉總是紅紅的人出現了,他是個旁邊賣綠豆的。”
根據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榮格的說法,內向型的人說話一般是沉吟良久,思考好了再說,比較緩慢,要麼說得很清楚要麼說不出;外向型的人一般邊說邊想,反映速度快,要麼越說越清楚,要麼越說越模糊。朵漫漫正是後者,當她也不清楚到底要表達什麼時,她會把她想到的、能說的全說出來,並告訴你“就這樣,你自己看著辦吧”,或者幹脆掐斷話頭,扮演沉默的思想者。
所以,這個故事到底會講成什麼樣子,朵漫漫也不知道。尤其每講一小段,小孩子們總會打斷她的話自行組織討論,朵漫漫隻能很好脾氣的調整自己的表情。
“姐姐,他的力氣是不是很大呀?”
“為什麼他的臉是紅的?他的手也是紅的嗎?”
“我知道我知道,他們兩個會打架,看誰力氣大。”
小孩子稚嫩的聲音,穿透這堵並不厚實的牆壁,三三兩兩地擊打在周澤銘的心弦上,產生一些躁動,使他不能沉下心輔導眼前這名孩子的數學,連簡單的正負號移位都弄錯。周澤銘歎了口氣,摸著腦袋走神了。
“賣綠豆的那個紅臉人呢,力氣非常非常大,‘呼’地一下,就把蓋在井上的石頭掀開了。他把豬肉從井裏拿出來,切成小塊,送給周圍的人。送著一半之後,那個賣豬肉的黑臉睡醒了,。”朵漫漫頓了頓,極力營造意境。“他看到這種情況非常生氣,原本就很黑的臉更黑了。他跑到人家賣綠豆的攤子前,一腳踢翻了人家的攤子,綠豆灑了一地,骨碌骨碌,到處都是。兩個人都很生氣很生氣,於是,他們兩個就在街上打起架來,旁邊的人嚇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