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有感)(2 / 3)

潛力已數一數二。今年公布的全球軍力指數的全球戰力排名(gfp)又出爐了,這一衡量全球主要國家軍力的重要數據,多年來前幾名都雷打不動——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繼續在世界大國軍力中穩居前三。先上兩張表感受一下:但這裏,我們著重談的,不是中國目前有多少飛機坦克大炮,那些可以隨便網上查,這裏,我們著重談的,是中國的軍事潛力。可以這麼說,中國的軍事潛力不但遠高於俄羅斯,甚至高於美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全麵,最為強大的工業產能。以戰機為例,俄羅斯《軍工信使》報稱中國一年戰機產量已超北約28國總和,同時在量產殲-11b、殲-15、殲-16、殲-10、jf-17、殲轟-7、轟-6m/k、k-8和l-15,年產量足以保障裝備兩個航空兵師。該報稱“在與美俄(尤其是俄)的競爭中,中國憑借其龐大的生產能力和迅猛的科技發展,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我們再以造船為例,中國僅需把造船產能的1%用於軍工生產,就能實現“一年裝備一個艦隊,下水一個艦隊,開工一個艦隊”。目前,中國一共有 38座船塢長度超過304.5米且寬度超過75米。即使以美國“福特”級航母的尺寸(全長333米、最大寬度77米)為標準,長寬均超過“福特”級的中國船塢也有34座。換言之,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僅考慮船塢的限製,中國造船業現在開始全力以赴造航母的話,我們能看到30艘以上的“福特”級噸位的航母同時在塢內大建的壯觀場景!而美國現在隻有紐波特紐斯船廠具有製造“福特”級噸位航母的能力。從世界曆史看,經濟強國必然科技會崛起,現實邏輯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即便處在西方的武器禁運之下,近些年中國軍工科技依然進步神速,基本上是美國搞出某型新概念武器不久,中國就會出現與之對應的裝備,而且發展得更快。如高超音速導彈,中國至今已成功發射試驗七次,而美國又成功幾次呢?中國除了已經研發出j20j31隱形戰鬥機、利劍隱形無人戰機、運20大型運輸機、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001a航母、094093核潛艇、052d神盾艦、054a護衛艦、df31adf41戰略導彈、99g式主戰坦克、中段反導、反衛星、激光武器等等與美國相對應的先進武器裝備外,還研發出了df26df21d反艦彈道導彈之類的殺手鐧武器。中國j20隱形戰鬥機投入小批量生產,而美國的f35至今仍問題多多,已經迫使美國準備重開f22生產線。但洛馬公司卻為此開出了天價,不知道以美國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是否負擔得起這筆龐大的開支。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特別是對軍工生產有直接影響的製造業實力。中國軍費支出僅占製造業的3.3%,而美國軍費支出已經占到製造業的 32.4%。可以說以美國的製造業規模,目前美國軍費支出已經達到極限,而中國卻僅用不到gdp1.5%的軍費,就已經使戰機、軍艦產量達到世界第一。如果象美俄一樣,將軍費開支提高到占gdp4%,誰還能與中國開展軍備競賽?比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談論刺激內需,最直觀的部分,就是老百姓買東西,中國真的很低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即居民消費中的商品消費部分)占gdp的比重,2008年占gdp的35.3%。但這隻是國際通行的消費比重計算中的一部分,並非全部的消費占gdp比重。如果硬要拿它作為內需的指標來比,那麼就該拿出相同口徑對比: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8年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48萬億美元,當年美國gdp為14.36萬億美元,則美國2008年的該部分消費占gdp比重,僅僅是31.1%!是中國的35.3%高,還是美國的31.1%高?!那當然是中國更高。這說明中國老百姓買東西的內需更強,購買力更大。我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sr),每年以兩位數增長。過去十年來,一直高於中國gdp增幅,更大大高於美國的增幅,占gdp的比重也比美國更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中國比美國財富分配更平等,一般老百姓的商品消費能力更強。有人問,2008年美國剛剛經曆金融海嘯,消費比例是不是有些偏低?我們來看看近幾年的商品零售消費,美國仍不如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中國分別為2009年36.8%、2010年39.4%、2011年38.3%;而美國,僅為2009年29 %(4.09/14.12)、2010年29.8%(4.36/14.62)、2011年31.3%(4.7/15)(括號內數字的單位,均為萬億美元)。比例實在不高。2012年中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0萬億大關,達到了207167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1%),又一次大大高於gdp增長速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0%。而美國仍在32%左右的低位徘徊。從絕對額來說,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趕上三分之二個美國,這比中國官方gdp統計額與美國gdp的絕對差距還要小得多。中國內需的強勁程度,顯然遠超過“一般觀點”的認知。汽車消費看gdp2016年中國人均gdp8000多美元,這是按照彙率折算。但這個數據顯然與實際情況出入太大,我按照汽車消費量統計計算2016年中國每萬人的新車銷量,並與全球部分國家(地區)比較,結果如下:國家(地區)+2016年新車銷量+人口+每萬人新車銷量美國------1775萬輛---3.2億----554.7輛/萬人加拿大----195萬輛----3554萬---548.7輛/萬人德國------335萬輛----8100萬---413.6輛/萬人法國------201萬輛----6500萬---307.7輛/萬人英國------270萬輛----6451萬---418.5輛/萬人日本------497萬輛----1.26億---394.4輛/萬人韓國------159萬輛----5042萬---315.3輛/萬人中國大陸--2800萬輛---13.5億---207.4輛/萬人中國台灣--43.9萬輛---2300萬---191.1輛/萬人巴西------205萬輛----2.02億---101.5輛/萬人俄羅斯----143萬輛----1.44億---100輛/萬人從數據看,每萬人新車銷量,乘以100,差不多就是該國家(地區)按美元計人均gdp了。隻有中國很奇怪,人均8000美元,對應的應該是100輛的萬人新車銷量。中國大陸207輛的每萬人新車銷量,已經超過台灣省的191輛,那麼人均gdp對應的應該是20000美元那一檔?。看來中國的gdp是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