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自己動手來編這本《金陵舊事》,才體會到“馬二先生”其實不易當。在南京生活了將近半個世紀,自以為要算一個“南京通”了,古往今來,大致有哪些人寫過什麼關於南京的作品,似乎也能心中有數,然而翻出書來看時,不是文體有別,就是時代有差;或者集中於同一時段,或者聚焦於同一景點;有些文章怎麼看都合適,可已經在好幾個選本上亮過相了……種種約束限製都不說,就連該選某位作家的哪一篇作品、該選某篇作品的哪一種版本,都讓人頗費心思。待到目錄拉出來,自已部感到吃驚,怎麼選成了這樣一本東西?趕緊把篩落的文章重新找出來看!
三翻四覆,漸漸的,這本書的輪廓在心裏明晰起來了。
首先,這不是編文學史,在作者名單上不能求全。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學界文壇大家輩出,即與南京有文宇緣的,便當數以百計;要讓每一位重要作者都有作品入選,決不是這本十五萬字的小冊子所能做到的。
其次,要盡可能多地反映出現代南京的各個層麵=
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就是它雖然號稱“人文薈萃之地可“薈萃”的多是客居南京的文化人;外地的名家大師“到此一遊”滿眼繽紛,滿心感慨,寫下的美文也容易受人關注。然而在生於斯、長於斯的南京人心目中,南京更值得抒寫的內涵又是什麼呢?他們如數家珍,說家鄉的歲時風俗、
說家鄉的街市變遷、說家鄉的特色飲食、說家鄉的軼聞逸事、說家鄉的浩劫磨難,或許更有新鮮感。
這一本《南京舊事》,大致分成七個小輯,舊情、舊事,舊遊、舊食、舊書、舊劫、舊俗。著者高下不等,作品風格不一,與原先設想的“名家美文”似乎有些相悖。不過所謂“名家”和“美文”的衡量標準,曆來難以統一。在某個圈子裏如雷貫耳的大名,在另一個圈子裏完全可能寂默無聲;對於某些名家的不相識,常常隻能表示我們的孤陋寡聞,在某個時期獨領風騷的樣板,到另一個時期完全可能成為笑柄:僅在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對千美文的評定至少有過三四次大變化。所以我的美文”標準,主要是兩條,一是言之有物,二是直抒胸臆。人或以善為美,我以真為美。
至少,有了不同時期不同人物對於南京的不同表述,
我們在解讀這個城市的同時,也就有可能解讀前人對於這個城市的解讀。簡單地說,今天重讀這些記述和解讀,已可以較為清楚地看出前人所想確立和抹去的都是些什麼;而在他們的努力中,究竟有一哪些在曆史中站住了腳,而哪些已被或正在被曆史無情地抹去。由此也可想見,今人對於南京所做所言的一切,究竟能‘有多少會為曆史所接納。
與作品的選擇相應,這本書中所配的圖片主要也是兩類,是晚清的版畫,一是民國時期的照片。畫麵上的“金陵四十八景”,多半出於畫家的想象,至少在清末民初這些景點已然麵目全非;攝影作品雖然也有取舍,畢竟可算局部的真實將這些理想畫麵與現實場景對照來看,或可別生韻味。
最後還想說明的是,紀庸的半篇《甲申購讀瑣記》,是薑德明先生從《東南風》的創刊號上發現的,原文末有“下期續完”的說明,然而這雜誌的第二期似乎未能問世。我曾托南京圖書館特藏部的朋友查過,也不見蹤跡。薑先生以為能讓這半篇文章重見天日也好,或許會引起更多讀書愛書的朋友的關注,“若有人發現第二期的話,補足了全篇,當是極富史料價值的一篇完整的金陵書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