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歎息,舔痰少年何處覓學堂
“舔痰”風波過後,心力交瘁的楊玉秀向學校遞交了辭呈,離開了從事多年的教育崗位。盡管學校極力挽留,但楊玉秀明確表示今生來世再也不會當老師了。
而張小剛至今依然沒有入學讀書。原來曾經有兩所學校表示願意接收張小剛入學,這其中包括一所由楊玉秀托個人關係幫張小剛找的學校。但事過半月之後,學校卻改變了初衷,拒絕接收張小剛。究其原因,原來是學校裏的老師和學生都強烈反對接收張小剛,學校怕學生告老師的事件再次發生,老師們害怕這個“問題”少年,學生們也不願意和張小剛在同一所學校學習。
我們不能苛責那些拒絕張小剛的學校,畢竟,舔痰案在北京引起了巨大反響,不管張小剛是因為什麼原因舔痰,畢竟他的舔痰行為很“異端”,很難令人接受。我們可以理解那些拒收張小剛的學校。
但是,從張小剛在法庭上當眾對楊玉秀喊出的那聲“媽媽”,我們有理由斷定,張小剛其實是一個內心善良的孩子,他之所以狀告老師和學校,其實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回到學校讀書。但是,張小剛事與願違,經過舔痰案風波之後,張小剛成了“名人”,人們更多的是用質疑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尚未成年的孩子。人們隻看到了他頹廢叛逆的“朋克”外表,而沒有與他的內心世界溝通交流。
更令人悲哀的是,竟然沒有一所學校能夠敞開寬容的胸襟,來接收這個渴望學習、渴望成材的孩子。
我們不能不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掌控教育資源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那麼,到底有多少大人能夠真正知道90年代的孩子到底想要什麼?對於他們來說,物質生活已經相當滿足,而精神食糧的攝取才是保證他們今後人格健全的基礎。他們“朋克”外表下包裹著的是一顆脆弱的心,他們外在表現出來的叛逆,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更需要大人們的認同和理解。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過多地在虛擬世界徘徊,過多地接受多元文化,這會使他們的內心更加空虛和迷茫,更使得他們對是非的辨別力由性情決定,毫無遮掩,毫不顧忌。一旦自己無法被人認同和感知的時候,煩躁、叛逆等特性會立刻顯露出來。
張小剛是個善良的孩子,更是一個需要有人認同他、理解他、培養他的孩子。對於這樣一個涉世不深的孩子,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包容他,給他足夠的陽光,讓他重歸本該屬於他的生活,而不是拋棄他。
但是,諾大北京城,誰給張小剛一張可以上學的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