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解放了!從此,曆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953年1月,根據黨的民族自治政策,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1955年根據憲法規定又改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按照當地的傳統習慣,自治區將轄區重新劃為十二個版納進行管理,1957年合並為5個縣級版納,1960年改為景洪、猛海、猛臘三個縣至今。
1955年~1956年,全州采取“和平協商土改”和“直接過渡”兩種不同的方式,因地製宜實現了州內各民族人民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建立新製度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西雙版納在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1954年6月,昆洛公路修至猛海,交通閉塞的狀況開始有了改變;同年,全州第一座農業機械廠——景德工廠成立,工業開始起步;1962年,修建了景洪流沙河電站,水電事業有了發展;1965年1月,瀾滄江允景洪大橋通車,結束了車輛行人靠輪渡過江的曆史;1990年4月,西雙版納機場通航……
正如在解放西雙版納的鬥爭中曾有過的曲折一樣,在建設西雙版納的過程中也出現過失誤。除1957—1958年反右鬥爭擴大化,1958年“大躍進”搞瞎指揮,急躁冒進外,最大的失誤莫過於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動亂,現在回想起來還心有餘悸,但這畢竟已成為曆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曆史性地轉折,西雙版納的經濟建設從此邁開了大步1!1998年與1978年相比,全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9倍,由2.2億元增至42億元;糧食總產增長1.56倍,由22萬噸增至34;37萬噸;鄉鎮企業總收入增長583倍,由0.05億元增至29.1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2.7倍,由0.13億元上升到2.95億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倍,由0.87億元上升到12.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人增長18倍,由88.7元上升到1608元;在崗職工人均工資增長9.9倍,由640.75元增至6374元。全州交通便捷,通訊暢通,到西雙版納旅遊的遊客,1998年已達到220多萬;瀾滄江上,又一座新大橋——允景洪斜拉橋業已建成;允景洪城內,經過大規模的街道改造,顯得更加整潔秀麗……如果把1950年摧毀國民黨舊政權稱作是第一次解放的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便是第二次解放!第一次解放使西雙版納人民“當家作主站起來”,第二次解放使西雙版納人民“改革開放富起來”,兩次解放都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1950年逃至境外的國民黨殘部並不甘心他們的失敗。他們在緬甸成立“反共救國軍”,經常對我邊境進行騷擾破壞。經我國政府與緬甸政府協商同意,於1960年底和1961年初組織了兩次出國作戰,殲敵800餘名,從此,祖國邊疆西雙版納得到了安寧。
我們今天回顧解放西雙版納曆史的時候,人們不禁要問:那些參加過解放西雙版納戰鬥的英雄們後來怎麼樣了?現在的情況如何?這裏且作簡單的介紹:
37師副師長吳效閔,解放後曾任37師師長、13軍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濟南軍區副司令。“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不久因心髒病突發病逝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