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環顧了一下會場,接著說:“大家想想,現在我們比起以往來說,困難總是少得多了,大家應當有信心。”
突然,他話鋒一轉:“戴戎光這個混蛋,一炮未發就投降敵人,讓共軍輕易過江,使得許多部隊沒有戰鬥就潰敗,徹底打亂了我的計劃。”
講到後來,蔣介石叫囂道:“關於共黨的問題是國際問題,不是我們一國所能解決的,要解決必須依靠整個國際力量。但目前盟國要求我們給他們一個準備的時間,這個時間也不會太長,隻希望我們在遠東戰場打一年。因此我要求你們在上海堅持6個月,就算你們完成了任務,那時我們二線兵團建成了,就可以把你們換下去休息了。”
當時,國民黨軍隊在上海有9個軍25個師,連同海軍、空軍、交警等共22萬人,其中陸軍第54軍為全部美械裝備,第52軍,第37軍、第21軍和第99軍的99師為半美械裝備,具有一定的戰鬥力,尤其是在海、空軍方麵還有較大的優勢。僅在上海的第一艦隊和第一巡防艇隊就有各種艦艇24艘,空軍有5個大隊和1個中隊,擁有各型飛機56架。有充足的彈藥儲備。除各部隊按5個基數分發彈藥外,還儲備了各型重炮彈5萬發,山野炮彈10萬發,81及82迫擊炮彈500萬發,60迫擊炮彈10萬發,重機槍子彈500萬發,輕機槍子彈1 000萬發,衝鋒槍子彈200萬發,槍榴彈50萬發,手榴彈50萬枚。還準備了100萬加侖的汽油。
另外,國民黨軍隊還加固工事和改造地形以利於防守。上海三麵環水,有利於防守。雖然淞滬地處平原,地形平坦開闊,但是湯恩伯在原有的日本人修築的工事的基礎上,從1948年12月開始,專門把閻錫山在太原精心構築的陣地作為構築工事的藍本,加修外圍工事。僅其陣地體係就有外圍陣地、主陣地和核心陣地等。外圍陣地距市區較遠,是主陣地的屏障。主陣地前沿距市區3~6千米,陣地內密布子母碉堡群,各碉堡之間有交通壕相連。核心陣地則是以市區的高大建築物結合街道碉堡工事所構成的抵抗據點,並以國際飯店和百老彙作為蘇州河南北兩個指揮中心。為掃清射界,主陣地前1.5~2.5千米之內,房屋拆光,莊稼鏟光,墳墓夷平,從而建成了長約80千米、縱深8—15千米的防禦工程體係,擁有鋼筋水泥碉堡4 200座,1萬多個野戰衛星工事。湯恩伯曾吹噓:這樣的陣地固若金湯,是攻不破、打不爛的“銅牆鐵壁”,他要使上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斯大林格勒第二”。
鑒於上述情況,蔣介石最後說道:“守上海,我們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大家都不會忘記,‘八一三’戰爭爆發後,日本恃其海、空軍優勢,傾其全力,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占領上海,逼我們訂城下之盟,結果我們硬是堅守了3個月,日本損兵折將,沒有達到目的。今天的情況和那時相反,我們有海、空軍,共產黨沒有,從這個事實看來,我們要在上海堅守6個月到1年是不成問題的。”
聽到下麵有人小聲議論,蔣介石便加重了語氣:“大家應該記得,當時,我軍88師的1個副團長,叫謝晉元,他僅僅帶了1個營堅守四行倉庫,就這麼一個據點,日本人就對他沒有辦法,我希望大家都像謝晉元一樣,精忠報國。”
然後,蔣介石又強調說:“我們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共軍官兵都是北方人,在南方他們水土不服,不適應在江南地區長久作戰,如同我們北伐時兩廣官兵到北方作戰的情形一樣。”
蔣介石的一番話,對一些他的鐵杆部下具有強烈的激勵作用。有的在退出會場時議論道:“總裁為什麼把時間規定為6個月呢?一定是與美國人商量好了。”
“是啊,現在隻要美國一出麵,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但願美國早日插手,我們就有希望了。”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也在積極地行動。南京解放後,中央軍委和總前委把注意力轉到解放和接收上海上來。為此,鄧小平、陳毅等於1949年4月27日趕到南京。5月3日,在江蘇省鎮江東南的丹陽縣城,突然熱鬧非凡。陳毅等率華東局、總前委、華東軍區機關及警備旅3萬人進了丹陽。中共上海地下黨員責人劉曉到了,潘漢年、許滌新也從香港取道北平趕來了。隨後,準備接收上海的3 500名幹部,分別從各解放區、從北平、從香港日夜兼程地趕到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