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掃描(1)(1 / 3)

渡江戰役是一個大規模的戰略性戰役,曆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苦心經營3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約43萬人的重兵集團,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區,還解放了江西、湖北、福建等省部分地區。

一、渡江戰役大掃描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全長6 300千米,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側的沱沱河,她氣勢磅礴,流淌不息,奔流入海,自西向東橫貫中國大陸中部,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在上海市入東海。長江分為三段,湖北宜昌以上河段為上遊,宜昌至江西湖口河段為中遊,湖口以下河段為下遊。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進程中,長江與黃河一起孕育了東方文明,長江因此成為炎黃子孫的第二條母親河。即使在她即將入海的一刹那,一回頭所留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也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魚米之鄉”和“絲茶之府”,而且人傑地靈,生長和培養了眾多的英雄豪傑。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長江曆盡滄桑,多少個冬去春來,她目睹了曆代王朝的興衰,閱盡了中華民族的喜怒哀樂,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悲歌。

唐代詩人李白麵對長江,在《金陵》一詩中發出了“金陵空壯觀,天塹靜波瀾”的感歎。

長江,江寬水深;曆來被兵家稱為天塹。《南史·孔範傳》曰:“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正因為長江地形險要,難以逾越,長江南岸廣大地區遂成為一些王朝稱雄割據的場所和落難王朝的棲息地。虎踞龍盤的南京,是三國時期東吳、東晉落難王朝,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明朝初年以及國民黨政府的建都之地。西子湖畔風景優美的杭州,成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和落難王朝南宋的都城。

長江雖然難以逾越,但也絕非是不能通過的鴻溝。從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來看,在特定的曆史時期,長江可能成為一些封建王朝固守江南一隅的天然屏障,但它終究無法阻止統一中國的步伐。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曆史的巨輪駛進了1949年初,,在中國的大地上,共產黨成功地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軍的實力受到嚴重的削弱,蔣家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中。國民黨為了贏得時間進行垂死掙紮,故而在和平談判的煙幕掩護下,一麵要求與中共進行“和談”,二麵加緊組織長江防禦,妄圖利用長江天險與人民解放軍對峙,、取得喘息的機會,等待時機,依托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在美國佬的幫助下卷土重來。其次,也要阻止解放軍過江,保住江南半壁河山,使中國重走南北朝的老路。

截至1949年4月初,國民黨軍在湖北宜昌至上海間的中、下遊地段的1 800多千米的長江沿線,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兵力(在江西湖口至上海的下遊河段,部署了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湯恩伯集團的75個師約45萬人;湖口至宜昌的中遊河段,則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集團的40個師約25萬人負責守衛)。此外,還調集了130艘軍艦和300多架飛機,構成所謂的陸海空立體防線,企圖將人民解放軍阻擋在長江以北。美、英等帝國主義國家的艦艇也沒有閑著,頻繁地遊弋於中國的長江及長江口外沿海,妄圖對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進行武裝幹涉。

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與南京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加緊渡江作戰的準備。在兵力使用上,決定以第二、第三野戰軍的100萬兵力,在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12萬兵力的策應下,渡江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京滬杭地區。

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及中原軍區、華東軍區部隊共120萬人,在長江中下遊地段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祟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為了加強對渡江戰役的指揮,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早在1949年1月8日就作出決定,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在淮海戰役期間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繼續行使統一指揮渡江作戰的職責,統一領導8個兵團部、26個軍的百萬雄師渡江作戰。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專門強調:“此次我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係全局勝利極大。希望二野、三野全軍將士,同心同德,在總前委及二野、三野兩前委領導下,完成偉大任務。”

實施渡過長江的作戰,是人民解放軍麵臨的一個新課題。在既無海軍;空軍,眾多指戰員又不習水性,缺乏渡江作戰經驗的條件下,要突破國民黨軍陸、海、空組成的長江防線,麵臨著渡河工具缺乏、地形和敵情不清等諸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