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後記(1 / 1)

四戰四平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在東北人民解放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有力地推進了東北解放戰爭的進程,奏響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義的凱歌。因此,撰寫《四戰四平史》不僅有深遠的曆史意義,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幾位作者都是多年從事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特別是地方黨史教學與研究的同誌,撰寫《四戰四平史》是我們多年的一樁心願,但終未實現。這次之所以遂此心願,是得到各級黨政組織和多方支持的結果,是廣泛地吸取了黨史、軍史和地方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997年5月,《四戰四平史》被吉林省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準為吉林省“九五”社科規劃1997年度科研課題,給予了及時指導與資助;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關心這一課題研究,成立了以市委副書記銀海波為主任的《四戰四平史》編委會,從撰稿到發行都予以具體的指導與資助;原中共四平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耿風桐、《四戰四平》資料叢書責隆副主編王海泉、原四平市地方誌編委會副主任賈振鐸逐章逐句地審閱了書稿,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我們發出的征詢意見、核對史實的信函,絕大多數都得到了及時的回函或回電;五一O三四部隊、五四七七四部隊、八一O四三部隊,八一O五四部隊提供了部分英雄事跡的書稿、圖表和烈士名單,並在其他方麵予以大力支持;作者所在單位從各方麵提供便利條件;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給予大力支持,尤其值得我們感謝的是,原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為本書題寫了書名。總之,沒有各方麵的支持,就沒有這本書的問世。

本書從1997年5月擬訂撰寫提綱,之後分頭撰寫,各章分工如下:陳守林:第一章、第三章之第四節、第六章;張慶峰:第二章、第八章;季漢文:第三章之第一、第二、第三節、第七章之一部分;張豔華:第四章、第七章之一部分,史嶽:第五章、大事記、敵我參戰部隊序列及主官姓名。其間六易其稿,由陣守林、張慶峰統改。陣守林總纂、定稿。季漢文參加了部分章節的統稿工作。史嶽在向市委、市政府請示,彙報及聯係工作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戰形勢圖、圖片分別由五一O三四部隊、四平戰役紀念館和中共四平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在此,對給我們以幫助的單位和個人,一並致謝。

本書堅持了三個結合:一是以編年體與紀傳體相結合,以編年體為主;二是史與誌相結合,以史為主;三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以宏觀為綱,微觀為目。

這部書雖然出版了,但由於水平和占有材料的限製,一定會有許多缺點,甚至錯誤,懇請各方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