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四軍北撤(2)(2 / 3)

1945年11月,小閘頭地下黨支部書記黃順興被國民黨保安隊抓去,嚴刑拷打,堅不招供,經多方營救,被敲去百餘石糧食,才交保釋放。

東嘴頭的交通站交通員鄒二產也被保安隊抓去關押,遭到迫害,用掉80餘石大米,才得幸免於難。

二、新四軍北撤

9月16日和20日,中共中央相繼下達了關於立即做好新四軍北撤準備工作的指示。蘇中五地委和五分區在接獲上級指示後,於9月下旬在山北段家橋召開各縣委書記、縣長參加的擴大會議,會後,各地根據地委的統一布置,緊張而有秩序地開展各項準備工作。

10月3日,蘇浙軍區部隊以及蘇浙皖邊區各級黨政機關地方武裝開始過運河越鐵路,經澄武和澄東地區分三條路線渡江北撤。

1.蘇浙軍區主力北移路線

蘇浙軍區主力北移路線有三:一、武進縣蔭沙口;二、澄西縣利港口;三、澄東沙洲護漕港口。

渡江北移的三路主力都遭到國民黨“鎮波軍”猖狂堵截,“鎮波軍”妄圖把三支主力部隊消滅在北撤途中長江南岸。“鎮波軍”原是汪偽漢奸周佛海為司令的“稅警總團”。日本投降後,換了“國軍”的牌子,番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別動鎮波軍”。“鎮波軍”第四縱隊司令王一藩率部,於10月6日駐江陰,申港,堵截蘇浙軍區三縱的主力北撤;第六、八兩個縱隊竄駐武北魏村,堵截蘇浙軍區一縱和四縱的北撤。

“鎮波軍”的猖狂進攻,受到蘇浙軍區主力部隊的迎頭痛擊,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落得拋盔棄甲,狼狽逃竄,潰不成軍。

2.澄西人民迎送“三縱”渡江

1945年10月6日,中共澄西縣委書記康迪和縣長俞迺章奉命前往戚墅堰附近迎接“三縱”,沒有接到。“三縱”已從橫林附近先期在運河上搭浮橋,越過鐵路向北前進。10月8日,待康、俞找到部隊時,縱隊司令員陶勇和政委阮英平已在西石橋住下了。

康、俞隨即加緊做部隊渡江的準備工作。發現“鎮波軍”駐紮申港繆家墊村的隊伍,將駐方前橋的兵力收攏到繆家村的左翼東庵,修工事,築圍牆,互為犄角,據守頑抗,企圖控製港口。康、俞向陶司令提出消滅“鎮波軍”的要求,既掃清渡江北撤的障礙,也有利於留守堅持鬥爭。陶司令及康、俞聯合發電報請示粟司令和譚政委。不到一個小時,粟司令的電報來了,4個字:“準予所請”。陶司令笑對俞說:“‘縣太爺’,有什麼條件?”俞縣長爽朗地說:“今天明天,每個連一條豬,打下以後,每個連兩條豬。情報偵察,擔架準備,全由縣大隊負責。”陶司令說:“你們把準備工作做好就動手。”

“鎮波軍”駐地繆家墊村,是幾百戶的大村,村上有殷、繆大姓的祠堂,還有官紳舊宅,建築均較堅實。陶司令和俞迺章一起觀察地形,設指揮所於街南方前橋村的一所民房裏。

戰鬥從8日下午3時許打響。陶縱一個連由黃塘村景賢鄉鄉長蔣瑞大(蔣平)作向導,進展到申港東街東庵廟附近時,敵軍碉堡裏和戰壕內數挺機槍射擊,子彈象暴雨般傾瀉出來。指戰員勇猛地搶占丁東庵西側民房製高點,架起機槍猛烈掃射,手榴彈飛擲,摧毀了敵堡,把敵人的火力壓了下去,一鼓作氣,拿下了東庵廟的據點,殲敵一個排,戰火燒掉了東庵廟,使繆家墊村的據點暴露和孤立。

繆家墊村西南的翟、汪兩姓舊宅。駐軍兩個連,其中一個連是機槍連,在屋頂圍牆架了重機槍,以密集火力封鎖雙橋,監視河南岸,難以突破。部隊實行強攻,遭到傷亡。支隊長譚誌耕提著槍來報告陶司令:“攻不進去!”陶司令說:“再攻!”二次又來報告:“攻不進去,敵人除了沒有飛機,什麼武器都有,我們隻有三八槍。”陶司令說:“你有炸藥為什麼不用,組織爆破,把機槍陣地炸掉,給你一個小時打下陣地。”還說:“快去!”譚誌耕喝了兩碗酒,吃了幾塊豬肉,提著快機走出指揮所。陶司令又到陣地前沿觀察地形。

在夜幕中,正麵硬攻不上,部隊從西北兩側進改,爆破組快速地衝過河去,帶著集束手榴彈匍匐前進,接近敵據點,兩次沒有成功。後來,又挖坑道,一直挖到牆腳下,炸塌了圍牆,炸啞了數挺輕重機槍火力點,戰士們一湧而進,猛撲進去,全殲了負隅頑抗之敵。戰鬥到次日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