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附錄(5)(1 / 3)

錢曾《讀書敏求記·楊之洛陽伽藍記條》:“清常歿,其書盡歸牧翁。武康山中,白晝鬼哭,嗜書之精爽若是。伊予腹笥單疏,囊無任敬子之異本,又何敢廁於墨莊藝圃之林。然絳雲一燼之後,凡清常手校秘鈔書,都未為六丁取去。牧翁悉作蔡邕之贈。”按章鈺《敏求記校證》雲:“崇禎九年,常熟人張漢儒疏稿訐謙益,見刑部郎中趙玄度兩世科甲,好積古書古畫,價值二萬金,私藏武康山內。乘其身故,欺其諸男在縣,離隔五百餘裏,罄搶四十八櫥古書歸家,以致各男含冤,焚香咒詛。”此說似未必可信。謙益《初學集》有《刑部郎中趙君墓表》,於琦美備致讚頌,未必於趙氏諸男有隙,且舉趙氏鈔校本書悉以贈諸遵王,則當初似亦未必奪諸趙氏也。然趙氏藏書悉歸謙益,則為事實。

錢曾字遵王,謙益族孫嗣美子。謙益《嗣美墓誌銘》雲:“從孫嗣美好聚書,書賈多挾策潛往。餘心喜其同癖,又頗嗛其分吾好也。嗣美名裔肅,萬曆乙卯,以《春秋》舉。子四人,次名曾。曾好學,藏書益富。”遵王《寒食夜夢牧翁詩》自注雲:“絳雲一燼之後,所存書籍,大半皆趙玄度脈望館校藏舊本,公悉舉以相贈。”

《天祿琳琅書目》:振宜字詵兮,號滄葦,揚州泰興人,順治丁亥進士,授蘭溪令,曆刑戶兩曹,擢禦史。錢曾《述古堂書目》(《粵雅堂叢書》本)序雲:“丙午丁未之交,胸中茫茫然,意中憫惘然,舉家藏宋刻之重複者折閱售之泰興季氏。”

士禮居刊本,又民國三年掃葉山房影印士禮居本。

見季目第四十三葉。

《藏書紀事詩》(四):“煌字心友號小山,嚐自署何仲子。”按煌為何焯弟,長洲人。

同治《蘇州府誌》:黃丕烈字紹武,乾隆戊申舉人。喜藏書。購得宋刻百餘種。學士顧蓴顏其室曰百宋一廛。王芑孫《黃蕘圃陶陶室記》雲:今天下好宋板書,未有如蕘圃者也。蕘圃非惟好之,實能讀之。於其板本之後先,篇第之多寡,音訓之異同,字畫之增損,及其授受源流,翻摹本末,下至行幅之疏密廣狹,裝綴之精粗敝好,莫不心營目識,條分縷析。積晦明風雨之勤,奪飲食男女之欲,以沉冥其中,蕘圃亦時自笑也。故嚐自號佞宋主人雲。

同治《蘇州府誌》:“黃丕烈藏書歸長洲汪士鍾。黃丕烈《郡齋讀書誌序》:閬源英年力學,讀其尊甫厚齋先生所藏四部之書,以為猶是尋常習見之本,必廣搜宋元舊刻以及四庫未采者。於是厚價收書。不一二年,藏弆日富。”潘祖蔭《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跋》:“閬源父厚齋,名文琛,開益美布號,饒於資。其藏書印曰:民部尚書印。又有三十五峰園主人印。”

趙宗建,字次侯,號非昔居士,其藏書之所曰舊山樓。

據黃蕘圃手鈔“待訪古今雜劇存目”凡七十一種。

“宣”誤,應作“宦”。

“度”誤,應作“慶”。

按此數字係根據丁初我跋;實應作“二十六種”。

此劇實存,未闕佚。已見於關漢卿所著劇中;殆以其目錄與實際次第排列不同,故致兩歧。

與現存之史九敬先《老莊周一枕蝴蝶夢》不知是否同一劇。

按實應作一百零二種。

丁初我跋雲:“實存二百三十九種”;蓋以《趙禮讓肥》等複見之雜劇,均剔除不計也。在實際上複見之雜劇不止三種。見後。

今有通行本者以*為記。以下除所得為鈔本外,概不另注。

按此劇實為周憲王作;息機子誤署馬致遠名。

“台”,《元曲選》作“堂”。

按此劇實為尚仲賢作;脈望館主人誤為即是《敬德投唐》,故闌入關氏所著諸劇中。

按此劇為羅貫中作。

按此劇為楊梓作。

按此劇為曾瑞撰。

按此劇原作“無名氏”,黃目改正作孫仲章撰。

按此劇為楊梓撰。

按此劇為蕭德祥作。

按此劇為李致遠撰。《古名家雜劇選》作馬致遠撰,誤。

按此劇為王曄撰。

按此劇為朱凱撰。

按此劇為劉唐卿撰。

按此劇為張國賓撰。

按此劇為楊景賢撰。

按此劇為李唐賓撰。

按此劇為武漢臣撰。

按此劇《元曲選》作關漢卿撰。

原刊本附108《玉通和尚罵紅蓮》後,二劇連刊,並不分頁,不知何故。案《樂府考略》(即《曲海總目題要》)以《度柳翠》為王實甫作;今此劇既與《元曲選》本全異,則《度柳翠》二本,其一或有為王撰的可能,未知《考略》何據耳。

劇後原附《月明和尚度柳翠》。

按七種均非無名氏所作。105、106二劇為葉憲祖撰;107至110四種為徐渭撰,即《四聲猿》;111為馮惟敏撰。

按此劇亦見於《雜劇十段錦》,為陳沂撰,不知如何闌入憲王雜劇中。《千頃堂書目》憲王雜劇全目中實無此劇。

以下各劇除138《司馬相如題橋記》一種為刻本外,餘均為鈔本,不一一注出。

按此劇別有《雜劇十段錦本》。

與46複見。

與76《雁門關存孝打虎》複見。

按此劇為元張國賓撰。

按此劇即《緋衣夢》。(與21複見)

按此劇為明周憲王撰。

按此劇為周憲王撰。

按此劇與85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