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即展現。
叔本華認為藝術揭示現實的本質,是我們了解到關於存在的形而上學的真理。
1、叔本華區分現象和現實兩個概念,日常的世界僅僅是一個表象的世界,它受充足理由律和個性律的支配。
2、對於現實,康德認為不可知,而叔本華則堅持通過我們自身的意誌它可以被認識。
3、但世界的表麵是一種假象、生活是一場無意義的遊戲、個性也是假象,在各種差異的背後,意誌統一天下,基於這樣的現實展現,叔本華抱有的哲學態度是悲天憫人和聽天由命。
藝術家是一個悲劇角色,他被迫告知關於世界的真相,卻又注定失敗。
藝術家的任務是認識世界可以被認識的一麵,並用藝術加以複製。
涉及理論及方法有現實與現象、充足理由律、個性律、理念與形式、天才論等。
相關名詞解釋。
1、現實與現象。
康德提出美的對象和高尚的對象,審美藝術與美好的藝術。
叔本華則提出現實和現象的概念與區別。
2、充足理由律。
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
3、個性律。
每個人或物體都相異於其他人或物體。
4、理念與形式。
叔本華將柏拉圖的“形式”概念引入自己的哲學思想,以“理念”來指代。
叔本華認為,除音樂以外的所有藝術展現的都是理念,理念是經驗事物僅僅參與的一種原型,藝術表現的不是純粹經驗層麵的東西,而是背後隱藏的理念。
音樂並非僅僅體現理念,而是讓我們直接接觸意誌,音樂與意誌是可相互翻譯的語言,一方所說的所有東西都可以在另一方被表達出來。
所以叔本華認為音樂是最高級的藝術形式,它允許我們直接體驗即作為最終現實本質的、又永遠無法滿足的意誌。
5、天才論。
天才的過人之處,在其所體現的完全的客觀性,即思維的客觀傾向,這種傾向與意誌的主觀傾向恰恰相反。
天才所具有的天賦就是一種保持純粹直觀狀態、完全專注於直觀、使原來服務於意誌的認識不再為意誌服務的能力。
天賦就是一種完全忘記自我興趣、意願和目標,從而暫時完全拋棄自我人格的能力,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成為純粹的“認識著的主體”,用一雙明亮的眼睛來看待世界。
天才認識的是事物的理念,同時還體現為一種聯係這些理念和主體的能力,使主體不再是個體,而是純粹的認識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