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入這本集子裏的十三個短篇,大多是我近幾年來新創作的小說,幾乎都在刊物上公開發表過。因為這幾年先後出版了《遠祭》《想去南方》兩個短篇集,另外還將在台灣出一個短篇小說選集《遇害者》,為了不重複,這個集子所選的都是以前集子裏沒有出現過的。這樣說,並不等於這本集子就是選剩的下腳料,事實上,早在前年,我就有意想選編一本關於少年題材(或曰成長小說)的短篇集,可以說這本書裏的很多篇章,當初是有意留下來的,等著結集出版的機會。
我做小說近二十年,出版過兩部長篇,發表過十餘個中篇,短篇大約也有近五十篇,產量不是很高,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特別是初學寫作時的試筆之作,很多現在自己看來覺得臉紅不已,因此盡管沒有結集過,此書都不收錄。但由於自己的偏愛或者趣味,與讀者的審美肯定存在嚴重差異,當你拿起此書,若能喜歡其中的十三分之一的文字,我就心滿意足了。
前麵說過,此書主要輯錄的是一些成長小說,寫作這裏麵大部分篇章的時候,我差不多已人到中年了,作為作者的我是以回望的姿態寫這些少年們的成長史的,寫他們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的困頓、苦悶、彷徨,他們的叛逆,他們融入社會的艱辛,他們打量世界的目光和心態,既然已經人到中年,也就少了一些年輕時的尖銳和憤怒,同時也許少了一些敏銳度,但肯定是多了一些寬容和理解,多了一些世事的明了人生的透徹。不過,很多篇什,跟我以前的小說一樣,依然冷峻和痛徹。沒辦法,這些小說裏的人物,他們成長幾乎與我自己的成長的時間幾乎完全疊合,我和“他們”都是從那個時代裏熬過來的,“他們”的身上必然會烙上我自己的影子,我在創造“他們”的時候也必然會注入自己的經曆和體驗!當然,我在創作手法和敘述方式上還有講究了一些藝術上的追求和探索,盡量在寫作時滲入一些現代小說的技法,盡量寫得不太實也不太死。著名評論家賀紹俊先生在評論的我的小說《非正常死亡的人》時說:“於懷岸的文化資源主要不是來自於傳統的經典,而是來自民間,也得益於他對西方現代小說營養的吸收。”誠哉斯言。
最後要說的是,這本集子前麵的十個小說是以現實描寫為主,而後來的三個小說略帶了一些荒誕,我是有意這樣選編的,這也許就是世界對立的兩麵:一麵是現實的,一麵是荒誕的。藝術或者人生也莫不如此吧。
就寫這些吧,是為序。
於懷岸
2011-10-31下午寫於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