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改造自我,才能把握心理學的真諦(1 / 3)

人們追求心理學的真諦在於改造和完善自我。一個人若想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做到兩個了解:第一,要了解自己;第二,要了解社會。一個人要成功,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他對自己的認識是否到位、是否準確。“我是誰?”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最難搞懂,不少人由於受到社會環境、家庭因素、成長經曆的影響,在生活中養成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性格,既讓人家迷惑不解,也使自己揣摸不透。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改造自己已經成為人生麵臨的迫切問題之一。

人最難了解的就是自己,自我了解、自我評價,能夠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判斷,這需要一種智慧。一個人要成功,如果說他連自己都不了解,就會盲目地去效仿別人。這樣不僅學不會別人的東西,反而很容易把自己原本的東西給丟掉了,結果是非常不利的。一個人要成功,就必須從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分析自我開始。認識自我,是每個人自信的基礎與根源。即使你處境不利、遇事不順,但隻要你的潛能和獨特的個性依然存在,你就可以堅信:我能行,我能成功!認識自我,你就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是一座金礦,你就一定能夠在自己的人生中展現出應有的風采,善於了解自己的情緒並將它調整到一個最佳狀態,調諧或順從他人的情緒基調,輕而易舉地將他人的情緒納入自己的主航道,這樣,在和他人的交往和溝通中將會感覺到輕鬆愉悅。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認識你自己”,他認為人之所以能夠認識自己,在於其對待事物的理性態度,而認識自己的目的在於更真實和更高層次地了解自己。

若要知彼,必先知己

古希臘奧林波斯山上有一座特爾斐神殿,神殿裏有一塊石碑,上麵寫著:“人,認識你自己。”一個人想要成功,首先要敢於剖析自己,進而達到全麵的了解,發揚長處,彌補缺陷。俗話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人的心理是一個非常微妙,難以捉摸的“黑箱”,不是說:畫人、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嗎?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非常喜歡對方,卻偏偏表現出討厭他的神態;父母越說不能做的事情,就越想去試試;快考試了,明知道緊張發揮不出水平來,可就是無法控製;在好多人麵前講話,竟然會不自覺地手腳發抖,大腦停轉……其實,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我們並不認識,也不了解的自己內在的某些東西。問題越多,衝突就越激烈。我們隻有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減少出現這類的問題的幾率;如果我們了解自己越多,也就能更好地對待自己,對待他人。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有三樣東西是極端堅硬的,那就是鋼鐵、鑽石、以及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一段艱辛而長遠的路程,有的人用盡了一輩子的時間也未能如願。相對而言,站在另一角度考慮,上帝是公平的,這是它對自己子民的考驗和提醒,隻有那些細心且有進取心的想改變現狀的正派人士方能發現領悟其涵義。

二戰時期,有一位少年到巴黎尋找生計,這位少年家境貧寒,所以從鄉下來到巴黎,但他很快被巴黎的芭蕾舞所吸引,想學芭蕾舞,他就給父親寫信,說他想要學芭蕾舞。父親就跟他說:“孩子,你要學芭蕾舞,爸爸不反對,但是有一條,你不能向家裏要錢,你要解決自己的生活,才能夠去學。”這個孩子很有毅力,白天在服裝店裏麵幫工,晚上就去跳芭蕾舞,但是這樣堅持了三個月以後,他感覺疲憊不堪。於是他給當時被稱為芭蕾音樂之父的布德裏教授寫了一封信,請教授指點迷津。教授收到信以後,給這位少年回了一封信,教授是這樣說的:“你一心不能二用,要學芭蕾舞,你就要全身心地學。現在你既然不能夠全身心地學,那麼我就建議你,首先安身立命,先找一份職業,你把這份職業做穩當了,有了錢以後,再來從事你愛好的芭蕾舞吧。”這位少年接受了布德裏教授的建議,找了一份工作,在酒吧裏麵做招待,給人家端酒。有一天發生了一件改變他命運的事情,他在給一位貴夫人端酒的時候,那位夫人看到了他別致的衣服,很驚訝地問他:“小夥子,你這件衣服是哪兒買的?”這位少年說:“這個衣服是我自己做的。”“是你做的嗎?”他說:“是的,夫人,這件衣服是我自己做的。”夫人問:“那這件衣服的款式呢,是哪兒學來的?”他說:“這是我自己設計的。”這位夫人是一位伯爵夫人,出身貴族,審美情趣相當高,她看到這位少年設計的衣服以後,感到非常驚訝,她說:“我有預感,你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傑出的服裝設計大師。”一語驚醒夢中人,“是的,我也非常熱愛服裝設計,非常熱愛裁剪,我對這項事業的熱愛,可能並不亞於芭蕾舞,我為什麼不把自己的人生事業就放在服裝設計上呢?”於是在這位夫人的引薦下,他和巴黎最有名的“博坎”女士時裝店取得了聯係,開始為“博坎”時裝店設計衣服。這位少年最終以自己的名字創立了一個世界級服裝品牌——皮爾·卡丹。

皮爾·卡丹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我們了解自己的時候,別人是一麵鏡子,當感覺到自我了解不夠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別人的評價,重新來認識自己。

心理學家弗洛姆指出:人與人性格的不同,可以歸結為人獲取東西的方式的不同。弗洛姆描述了一些性格:

接受型這種人有些像雛鳥,總是張大嘴巴等著吃,他相信,獲得他所需要的東西——物質、感情、愛、知識、快樂等等的唯一辦法是接受外部的賜予。因此他們對“被愛”十分重視,誰說一聲愛他(她),他(她)就會一下子跌其入懷抱。在思想上,他們是最忠誠的聽眾;在行動上,他們是依賴者。他們有一種特征,喜愛吃喝。平時,他(她)們的嘴喜歡微微張開。這種人平時較可愛溫順,隻有在“無枝可依”時方會有焦灼不安的表現。剝削型的人如同虎狼或狐狸,他們靠力量和狡詐在世界中獲取。他們也認為所需要的東西在外界,但是他們不相信別人肯給他,也不稀罕,所以他要去奪,去騙。他們的座右銘是偷來的果子最好。他們用各種方式剝削別人的物質和感情。這類人的外在特征是,喜歡咬嘴唇。

貯藏型的人,他們有一層厚厚的外殼,把自己包裹在裏邊。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從外界得到很多東西,所以他們注重貯藏和善於保存自己的東西,注重節儉。他們很吝嗇,不僅吝嗇錢,也吝嗇感情和思想。他們喜歡整理,喜歡條理性,不喜歡紛亂變化。他們是古板的人。

市場型的人如同變色龍,市場型的人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他們的原則是,“世界是個大市場,我推銷自己,換來所要的東西”。因此,他們對自己是屬於哪類並不看重。他們看重的是,什麼樣的人受歡迎?什麼樣的人應聘容易被錄用?什麼樣的人招人喜愛?在學習上,他們對學什麼課程有意思都無所謂,他們關心的是學什麼最有實用價值。這種人的長處在於很能適應社會,不幸在於容易“找不到自己”。其外在特征是:可愛,時髦。

生產型的人在弗洛姆心目中是最佳類型的人。這是一種富於創造力的。他們能充分發揮潛能,充分表達自我。他對他人有真的關心和愛,對生活有熱情。

除了生產型人格,其他類型的人格都有明顯的不足和缺陷。既然已經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們就得想辦法彌補(當然前提是你想要一個健康的性格的話),並且要意識到有可能會是一輩子的事。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衝破阻抗,也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來麵對痛苦,最終戰勝它。事實上,當我們戰勝了那時無法擺脫的痛苦時,我們已經走出了自己厚厚的外殼,而且,這會帶動著其他原有的性格特點跟著改變,走向完善。形成自我實現的完整人格確實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來麵對自我,麵對真實,堅持真我。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值得接受的挑戰。

自信,生活處處有陽光

亨利30多歲時仍舊一事無成,整天唉聲歎氣,但當好友帶來一本雜誌,並說拿破侖私生子流落到美國,還有了兒子,他們也是矮個子,講帶法國腔的英語時……亨利相信了自己就是雜誌上描述的拿破侖的孫子。此後,亨利改變之前觀念。憑著自己是拿破侖孫子的信念,亨利幾年後成為大公司董事長。在調查得知自己不是拿破侖孫子後,他認為,是否是拿破侖孫子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自己懂得了成功的秘訣:當自己相信時,它就會發生,並以此鼓勵自己員工。這種由於自信而引發的積極心理,被心理學家稱為“亨利效應”。

在心理學上,自信泛指人對自我能力的堅定信念和正麵評估,會大大提高人的成就動機,降低人的成就焦慮。自信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自信心與自我成效感。其中前者指個人對自我的正麵認知與感受,後者指個人對自我能力的積極信念。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沒有倒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在給兒子的詩中描述自信:

如果在眾人六神無主之時,你要能鎮定自若而不是人雲亦雲;

如果在被人猜疑懷疑時,你要自信如常而不去妄加評論;

如果你有夢想,就不會迷失自我;

如果你有神思,就不會走火入魔。

1796年,一位年僅19歲的大學生在普魯士的哥廷根大學學習。一天,導師給他布置了3道數學題。那天晚上他做作業,沒多久就做完了前兩道題,可第三道題卻十分難。那道題寫在另一張紙上,要求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畫出一個正17邊形。

這個學生苦苦思索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黎明時分才用了一條超乎尋常的思路完成了作業。當學生向導師交作業時,他抱歉地說:“昨天您布置的第三道題,我是花了一個通宵才完成的,真是慚愧……”

導師接過學生的作業紙,望著滿眼布滿血絲的學生,用顫抖的聲音說:“了不得啊,你解開了一道兩千多年來沒有解出的數學題啊!阿基米德沒有解開,牛頓沒有解開,你竟然用了一個晚上就解開了,你真是一個數學的天才!”

那個學生名叫高斯。他一個晚上解開了一道困擾數學家們兩千多年的難題。就心理學而言,這主要是因為高斯對解這道數學題沒有任何消極的心理暗示。而如果他的導師及早告訴他,這是一道迄今無人能解的數學題的話,高斯就可能對解這道數學題充滿了畏難情緒,很容易加以放棄,也就不會有那天晚上的超常發揮了。

2001年5月20日,美國一位名叫喬治·赫伯特的推銷員,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銷給了小布什總統。布魯金斯學會得知這一消息,把刻有“最偉大推銷員”的一隻金靴子贈給了他。這是自1975年以來,該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地把一台微型錄音機賣給尼克鬆後,又一學員登上過如此高的台階。

布魯金斯學會創建於1927年,以培養世界上最傑出的推銷員著稱於世。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生去完成。克林頓當政期間,他們出了這麼一個題目: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八年間,有無數個學員為此絞盡腦汁,可是,最後都無功而返。克林頓謝任後,布魯金斯學會把題目換成:請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

鑒於前八年的失敗與教訓,許多學員知難而退。因為現在的總統什麼都不缺少,即使缺少,也用不著他親自購買;再退一步說,即使他親自購買,也不一定正趕上你去推銷的時候。

然而,喬治·赫伯特卻做到了。一位記者在采訪他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布什總統在德克薩斯州有一農場,上麵長著許多樹。於是我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有一次,我有幸參觀您的農場,發現上麵長著許多矢菊樹,有些已經死掉,木質已變得鬆軟。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頭,但是從您現在的體質來看,這種小斧頭顯然太輕,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鋒利的老斧頭。現在我這兒正好有一把這樣的斧頭,它是我祖父留給我的,很適合砍伐枯樹。假若您有興趣的話,請按這封信所留的信箱,給予回複……最後他就給我彙來了15美元。

喬治·赫伯特成功後,布魯金斯學會在表彰他的時候說,金靴子獎已空置了26年,26年間,布魯金斯學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推銷員,造就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這隻金靴子之所以沒有授予他們,是因為我們一直想尋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從不因有人說某一目標不能實現而放棄;從不因某件事情難以辦到而失去自信。

這名推銷員的經曆告訴我們,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是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如果沒有自信,別說無法獲得成功,從某種角度說,也是對生命的褻瀆。因為,如果你沒有自信,認為自己任何事情都做不成,那麼你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人生需要自信,想要成功,必須要有自信,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和豪情。“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走出封閉小屋

人們自我的發展、學習、工作上的進步、信息的溝通、心理的調適等等,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然而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頻率和人際交往的複雜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人們麵臨的突發事件和信息爆炸情況越來越多,這很容易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不適應感和挫折感,從而產生各種人際交往問題。在這些問題當中,自我封閉是相對突出的,並且是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的交往障礙之一。

從社會心理學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封閉是指個體將自己真實的思想、情感、欲望掩蓋起來,試圖與世隔絕。嚴重者對任何人都不信任,懷有很深的戒備,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隔斷了與他人的交往。由於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因此自我封閉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一隻鯛魚和一隻蠑螺在海中,蠑螺有著堅硬無比的外殼,鯛魚在一旁讚歎著說:“蠑螺啊!你真是了不起呀!一身堅強的外殼一定沒人傷得了你。”

蠑螺也覺得鯛魚所言甚是,正洋洋得意的時候,突然發現敵人來了,鯛魚說:“你有堅硬的外殼,我沒有,我隻能用眼睛看個清楚,確知危險從哪個方向來,然後,決定要怎麼逃走,”說著,說著,鯛魚便“咻”的一聲遊走了。

此刻呢,蠑螺心裏在想,我有這麼一身堅固的防衛係統,沒人傷得了我啦!

我還怕什麼呢!便關上大門,等待危險的過去。

蠑螺等了好長一段時間,也睡了好一陣子了,心裏想呢:危險應該已經過去了吧!也就樂著,想探出頭透透氣時,冒出頭來一看,扯破了喉嚨大叫:“救命呀!救命呀!”

此時,它正在水族箱裏,對麵的是大街,而水族箱上貼著的是:蠑螺××元一斤。

這篇禪學寓言告訴我們:過分封閉自己的人,都將喪失自我成長的機會,自陷危險之境而不自知!

同樣的道理,你也聽過煮青蛙的故事吧,當把一個青蛙放進一鍋燒得滾燙的開水中時,它一下子就會從裏麵跳出來,但是把青蛙放在溫水裏,然後在鍋底下慢慢加溫,青蛙在溫水裏自由地遊泳,當水溫慢慢升高的時候這個青蛙絲毫沒有感覺,當它感覺到不舒服想跳出來的時候,雙腿已經沒有力量——它被煮熟了!

對於一個習慣於自我封閉的人來說,要想改變,會覺得有些不習慣,或者感覺有些壓力,甚至是恐懼,但是這正是他成長的時刻!如果不能接受這些不習慣或者壓力,那麼就去做你原來一直都在做的、一直習慣處於的自我封閉狀態,當然他也將一直是過去的他。若想要真正成長,那就要突破舒適的範圍,也就是要暫時的失去安全感……

心理學家認為,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獨的,因為他總不願與人交流,不願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馬加爵給親人的信上也寫道:“我這個人動情的話曆來就講不出口。”如果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許可以防止悲劇發生。事後馬加爵也想到:“逃亡的時候覺得自己傻,可以選擇吵架就算了,沒有必要殺人。”

馬加爵說:“同學都看不起我。”其實,如果他有勇氣向他信任的同學求證,他也許會發現自己錯怪了同學,也許會發現交錯了朋友,也許會證實同學確實看不起他並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後自我改進。坦誠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許都可以幫助馬加爵避免悲劇的發生。所以,如果你情緒不好,或受了委屈時,應多向父母、朋友傾訴,不要像馬加爵那樣總把話悶在心裏,隻對日記傾訴。馬加爵很苦悶,卻沒有傾訴苦悶的渠道。他說:“我在學校一個朋友也沒有,我在學校那麼落魄……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馬加爵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帶給他苦悶,而這些苦悶又沒有渠道宣泄,進而造成更大的苦悶。這個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其實,馬加爵的內心獨白,證明他是一個有自覺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將自己鎖在自我封閉的牢籠裏,讓仇恨把他帶向毀滅。

自卑,使你喪失社交機會

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自貶,既廉價出賣自己,這種毛病以數不盡的方式顯示。例如,約翰在報紙上看到一份他喜歡的工作,但是他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因為他想:“我的能力恐怕不足,何必自找麻煩!”

從心理學角度講,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

幾千年來,很多哲學家都忠告我們,要認識自己,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把他解釋為僅認識你消極的一麵,大部分的自我評估都包括太多的缺點、錯誤與無能。如果僅認識自己的消極麵,就會陷入混亂,使自己變的沒有什麼價值。遣詞造句就像一部攝影機,把你心理的意念活動投射出來,他所顯示的圖像決定你自己和別人對你的反應。比如,你對一群人說:“很抱歉,我們失敗了。”他們會看到什麼畫麵呢?他們真會看到“失敗”這個字所傳達的打擊、失望和憂傷。但如果你說:“我相信這個新計劃會成功。”他們就會振奮,準備再次嚐試。如果你說“這會花一大筆錢”,人們看到的是錢流出去回不來。反過來說:“我們作了很大的投資”,人們就會看到利潤滾滾而來,很令人開心的畫麵。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製,正是這一心理機製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不僅是私生子,出生微賤,且麵貌醜陋,言談舉止缺乏風度,他對自己的這些缺陷十分敏感。為了補償這些缺陷,他力求從教育方麵來汲取力量,拚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水光前讀書,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卻對他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麵補償。他最終擺脫了自卑,並成為有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行走的姿勢、步伐與其心理狀態有一定關係。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是情緒低落的表現,是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過來,通過改變行走的姿勢與速度,有助於心境的調整。要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應比一般人快。將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輕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會給人帶來明朗的心境,會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從此便以銳不可當之勢進了一千多個球。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隻要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久之,就會從緊張、恐懼、自卑的中解脫出來。因此,不甘自卑,發憤圖強,積極補償,是醫治自卑的良藥。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我們的勇氣,我們就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掉這種感覺。”

自我肯定,實現突破的前提

在繁華的紐約城,一個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尺子推銷員,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他把1美元丟進賣尺子人的盒子裏,準備走開,但他想了一下,又停下來,從盒子裏取了一把尺子,並對賣尺子的人說:“你跟我都是商人,隻不過經營的商品不同,你賣的是尺子。”幾個月後,在一個社交場合,一位穿著整齊的推銷員迎上這位紐約商人:“你可能已經記不得我了,但我永遠忘不了你,是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和自信,我一直覺得自己和乞丐沒什麼兩樣,直到那天你買了我的尺子,並告訴我,我是一個商人。”推銷員一直把自己當做乞丐,不就是因為缺乏自信嗎?但是從紐約商人的一句話中,他收獲了自信,開始了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