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淮安的根:跨了夏、商、周三個朝代,延續了一千六百年的古徐國(1 / 2)

第一節 勤勞智慧勇敢的東夷是徐國的祖先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那是古代中原人對中華大地除自己外的四個方位部族人的稱呼。其中東夷,便是淮安人的祖先。

東夷活動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華東地區,其中淮河流域的淮夷,當是淮安人更直接的祖先。相對於中原文化,東夷文化是自行發展起來的一個係統。青蓮崗文化就是例證。

淮安青蓮崗文化,是距今4400 — 5400年的淮河下遊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當時社會發展處於母係氏族社會時期),是獨立的文化,且早於或同時於黃河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早於以“黑陶文化”為特征的龍山文化。著名曆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早在上世紀40年代講授《中國文化史》時,根據長江、淮河下遊地區黑陶早於華北的彩陶,東南地區銅的發明早於西北的史實,就明確說:“然若無更古之文化發見,則‘黑陶文化’當為中國文化之起源。”

淮夷是東夷部落中最強大的一支,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生產力發達。淮夷發明了掘井,發明了弓箭(《呂氏春秋·勿躬》篇說東夷的後羿是弓的發明者),從而讓淮水流域成了“厥田惟上中”(《禹貢》)。

第二,文化發達。史書記載說:“泗濱浮磐”,是說夷人已有編磐。淮夷所鑄的青銅器也十分精美,其文字風格纖細柔媚,影響了田齊文化,還影響了吳越文化。西周金文中幾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記錄。“孚”是獲取和掠奪的意思,“吉金”是優良的青銅器

第三,淮夷勤勞勇敢。大禹治水,在治淮河時,依靠夷族首領益,打敗了桐柏山的各路反對者,治好了淮河。禹治水成功,舜帝予以表彰,大禹謙虛地說:“非予能成,大費為輔(‘大費’是益的另一個叫法)。”於是舜授予益為伯爵,賜姓嬴,史稱伯益。

第二節 徐國誕生於公元前2170年

據清代徐時棟《徐偃王誌》載,上古時,有個有熊氏部落,也叫有熊國,首領(國君)少典氏,少典娶了有喬氏的女兒,生軒轅,是為黃帝,姬姓。黃帝元妃嫘祖,生兒名摯,是為五帝之一的少昊,他後當了東夷部落的首領(傳說黃帝有25個兒子,他是其中之一)。他娶同為五帝之一的顓頊帝的孫女女修為妻。一日,女修吞了一隻黑鳥生的蛋便懷孕了,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氏族的女子華為妻,生大費,又名伯益(翳),伯益在爺爺少昊之後也當了東夷的部落首領。伯益生大兒子大廉、小兒子若木。到周孝王時,大廉的後代非子被封在秦,是為秦始皇的祖先。周穆王時,大廉的後代造父被封在趙,是趙姓之祖先。

《史記·夏本紀》記載,原本大禹想把自己的帝位傳給皋陶(他也是東夷一個部落的首領,為朝廷司法大臣,死後被尊為獄神)。皋陶去世早,大禹又想把帝位傳給輔佐他治水有功的伯益。但伯益不受,避於箕山。是禹的兒子啟武力奪權,一改“禪讓製”為“世襲製”。夏啟六年(公元前2170年),為了永絕後患,夏啟將伯益殺掉了。為籠絡人心,夏啟一麵以重禮安葬伯益,一麵將伯益的次子若木封於徐(淮河流域),這就是徐國的創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