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蔬菜衛生與綠色革命(1 / 2)

北京大鍾寺蔬菜批發市場。

一位學者模樣的老人,提著菜籃子,從一個挨一個的菜攤前走過。菜都剛剛上過水,鮮嫩水綠。老人透過金絲邊眼鏡,仔細地挑選著。忽然,他停了下來:“這菜是你的?”

賣者像是郊區人,看上去還挺憨厚:“自家產的。”

老人拿起一棵菜,反複看了看:“你的被菜蟲子咬過?”

賣者望著菜葉上的窟窿,愧然一笑:“多給您稱點,行不?”

“行,稱5斤。”

賣者稱完菜說:“有蟲子其實沒事,多衝幾遍就掉了。”

老人關了:“衝不掉也沒大係,最多增加點‘蛋白質’,要是帶有農藥或是受到汙染可就糟了。還要感謝蟲子,它替我檢驗了。”

老人的擔心似乎是一個信號:蔬菜的衛生已經進入了入們的消費意識中。

最近,在經濟發達的廣州出現了胸佩“無公害蔬菜”的菜販,盡管價碼比一般菜高,但是銷路很好。北京人對綠色蔬菜的認識尚處於萌芽階段,筆者僅在西單菜市場一家偶爾見過,而大量的是用塑料袋裝好的淨菜。淨菜放在冷氣櫃中,打上燈光,美觀、漂亮,為雙職工家庭提供了方便。這樣的淨菜商店北京有102家。但淨菜與“綠色蔬菜”不是一回事。

“綠色蔬菜”即“無公害蔬菜”或稱“健康蔬菜”。它在化肥的施用,農藥的使用以及地質、水質、大氣等環境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各項衛生指標也有嚴格的規定。蔬菜上市前要保證農藥和化肥的殘留量降到一定標準。

“綠色蔬菜”的檢測是把準備上市的菜打成汁,讓一批特殊的敏感蒼蠅食用,觀察其死亡率,測定蔬菜的衛生狀況是否“綠色”。目前,北京能生產“綠色疏菜”的隻有東北旺和留民營兩處。麵積近3O00畝,所產“綠色蔬菜”絕大部分出口。不過這種局麵不久將會有所改觀。因為“綠色蔬菜”的生產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有人哂笑那位老人神經過敏。其實,老人的擔心不無道理。

那麼當前本市蔬菜市場的衛生狀況如何呢?

而今的人們買蔬菜,不一定非到國營菜店。昔日門庭若市的各大菜市場,蔬菜僅占一角,準確地說,菜市場應該更名為肉類調味品商店了。

位於北郊的大鍾寺蔬菜批發市場在北京算足首屈一指了,每天清晨這裏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占地百畝的廣場被前來交易的車、菜、人擠得滿滿當當,來自東南西北2O多個省市的蔬菜會聚在這裏。一筆筆的蔬菜批發交易在這裏完成,一個車的蔬菜拉向城裏的集貿市場。

蔬菜市場的繁榮景象令人欣喜,但喜中也有憂。蔬菜市場一旦放開,菜在與小販的直接接觸中,其衛生標準誰來控製?且不說是農藥,即使是化肥,如果人們長期食用,對健康也有影響。

新體製調動了菜農的積極性。一年四季市場上都有反季節蔬菜,但同時也難免裹挾進一些唯利是圖者,為了增加產量而超標使用化肥和農藥,當然也有使用方法不當,客觀上造成蔬菜含農藥量過多的惡果。去年年初,有個城市有人食物中毒,據了解是吃了施用農藥過多的韭菜所致。有關部門已規定禁止使用高強度的農藥“1059”。現行的是高效低殘留的新型農藥,有效期為7天。上市的菜在7天前是禁止用藥的。

蔬菜衛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綠色蔬菜”的誕生,向菜農和市場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課題。有的城市采取了不讓菜農與小販接觸的辦法,由中間環節來控製。北京是首都,政府曆來把“菜籃子”當做十分重要的問題來抓,商業管理部門,從生產環節上下手,設立了生產服務站,為菜農提供技術服務。譬如將近期有什麼病蟲害,施用什麼農藥,什麼作物施用什麼化肥等及時告訴菜農,從而使菜農掌握正確的方法。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蔬菜的衛生標準。

對於自然環境影響蔬菜衛生的問題,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對河流、水源,與對蔬菜灌溉造成的汙染,市政府製訂了有關的規定。以前京郊通惠河,沿河有100多家工廠每天排放90萬噸汙水,嚴重影響了這一帶的環境。為了根治這條害河,市政府拿出5億多元。去年8月,一期工程完工,排汙量減少到40萬噸。目前,二期工程已經動工,徹底根治這條河已為期不遠。對於水汙染問題,北京市政府有嚴格的規定:禁止使用有汙染的水灌溉菜地。一律使用井水。

全國的蔬菜產量是個巨大數字,僅北京市年產量就達36億斤。若要使這些菜都達到“綠色”標準,在現階段是不可能的。但如何讓蔬菜新鮮衛生,卻是菜蔬部門應該研究的課題。

20世紀60年代,人們采用了用濕沙子埋的方法,使“隔日愁”變成“百日鮮”。以後又不斷有新的發明,包括各種化學保鮮的方法。一次,國際友人來華訪問,當我們問到該國的蔬菜能保存多長時間時,外國朋友說他們隨產隨銷。北京市是一個擁有上千萬人口的城市,要做到隨產隨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盡量縮短貯存期卻是能辦到的,有些集貿市場出售的菜就是當天從菜地裏采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