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附錄(1 / 3)

俠骨柔情林紓英

——品味警察女作家月轉妝樓憨仲

知道月轉妝樓這個名字,純屬緣分:那是無意中的一次點擊,讀到了她的文章;了解月轉妝樓這個人,是個天意:編輯一本合集中,省委宣傳部的顧彤春教授推薦了她;認識月轉妝樓,誠屬自然:金秋十月的全國文學筆會,邂逅了她。一連串的偶然,使我接近了她,認識了她——林紓英,網絡上的那朵警花——月轉妝樓。

真正完全知曉她的為人為文,還是在中秋時節的一個深夜:外出小酌,微有醺意,我點開了天涯社區月轉妝樓的博客,伴著幽幽冷清的月光,一口氣吞咽下她為我備下的文化大餐:吃她的散文;啃她的小說;嚼她的詩詞;品她的隨筆。在酣暢、愜意中,癡癡地咀嚼,美美地回甘。

林林總總的幾百篇博文,大體歸類於四個方麵:小說、詩詞、散文、隨筆,還夾帶著旁門藝術——攝影。可謂包羅萬象、異彩紛呈。這其中,小說以短篇見長,詩詞以古典為最,散文卻分為兩大類:文化的、生活的,隨筆則是日常的散談。

最吸引我心神的當屬她獨具魅力的文化散文,在這一類型中,又莫過於夾雜著情感的那些男男女女,他們放蕩、他們憂怨、他們鍾情、他們苦楚,在她的筆下,一臉傷感的李清照走來了;問題才女朱淑真走來了;情僧倉央嘉措走來了;花心詞人張子野走來了;清代才女賀雙卿也走來了。他們挾帶一股濃濃的古風,走到了我的麵前:

《潸然看斷梨花落》的朱淑真,這位南宋多情才女,無奈紅顏薄命,令林妹妹為她扼腕歎息。她懷著“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的心緒走進了她的內心世界。“夜讀朱淑真,諳朱淑真情致,感朱淑真情癡,懷其傷痛,悲其一生。”為此,她作絕句一首來抒發自己的感受:

宿雨瀟瀟苦打萍,聲聲點點要人聽,更得難耐錦衾寂,又剪秋思一夜燈。

“遇到你是我人生最美麗的邂逅”。“遇見你在那個多情的季節,總似我多年的夢寐,多少次虛擬地想象與你牽手的百景千情。”她完全沉湎於朱淑真的靈魂,與其一並“病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作為一個美女在那個閉鎖的封建時代,能夠如此敞開心扉,大膽地表露心跡,是何等的勇氣呀。倘若放到今天,人們會見怪不怪了,但是光陰倒退千年那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好多人總以為林妹妹這朵人見人愛的警花是一副俠肝義膽,她的職業,她的性格,摞綴在一起,給人的麵貌怎麼也沒法和柔情聯係在一起。其實不然,她的心靈卻是水做的。她感歎李清照《為伊消得人憔悴》,她認為:“品易安之淒美,透過千年的迷蒙煙雨,似又見多情的女詞人,在藕花深處戲水爭渡,在夕陽秋風下聆聽梧桐細雨,在淒風苦雨中踽踽獨行……”她多愁善感,總是將自己的情感世界與詞人交織在一起,因此她筆下的才女們才能夠鮮活,才能夠揭示出其靈魂深處的本真。

她的夢魂經過家鄉那條小河日久天長的浸淫,從骨子裏流露出的都是似水的柔情,生活中她總是去尋找才女的身影。當才高、色美、情幽、命苦、德貞的賀雙卿走進她的視野時,仿佛一下子找到了隔世知音:“風在吹,雨在下,重重盤亙的恨緒消匿了落花的香韻,落花流水終至兩無痕跡。”“萬丈紅塵,冰冷隔漠了溫暖,殘缺了你的美麗,你隻管如流星般璀璨奪目,卻最終是逃不脫瞬間隕落的悲劇。”“那雨越下越大,你的身影卻越來越清晰,你的故事整個冰冷了我的心。心裏有許多的怨與你共同演義,有許多的無奈,許多的不甘在此時刻與你一起掙紮。”她重複著賀雙卿的“春不見,幽恨莫重提”,走不出的總是賀雙卿的影子。她浸沉於詩人的意境,同時也沾染著她的處境,致使讀者看罷她的文章不得不發出這樣的讚語:“好文字,情景交融發古今之幽情,扼腕詠歎歎博主即雙卿。”“情景融彙,纏綿悱惻,是賀雙卿的詞好,還是月妹妹的文佳?二者珠聯璧合,天衣無縫。”更有楊君發出髒腑之言:“你不眠了我的昨夜,你糾纏了我的今天……”由此可見,林紓英文章的魅力所在,她在古人占據她靈魂的同時,她的文字也征服了她的讀者。

現實中的林妹妹是個多愁善感、重情重義的女性,她在敬慕偉大女性的同時,亦仰視那些情深似海的異性們,她大膽,她叛逆,她讚賞才情並舉的男人,赤裸裸地為他們唱頌歌。她的《寧負如來不負卿》,從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出,她的心靈被一個巨大的情字所占領,不管是女人的柔情,還是男人的真情。在這一點上,我們從《多情似我以卿狂》中也不難看出她的內心,窺知她的世界,她說,她喜歡這樣的意境:“最好是在沐浴更衣後,撇開光電,月光融融的夜晚,燃一炷熏香,點一根紅燭,手邊是透明的高腳玻璃杯,灌半盞花雕,於妖豔曖昧中,率一份浪漫的情致,懷一顆虔誠的心,於淺斟慢飲,於低吟淺唱中,去體味宋詞那份無限的婉約與曼妙。”當花心詞人張三影走進她的視野時,她對這位八十五歲仍納妾的老人,不是投之鄙夷的目光,對他那“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典故,卻是讚賞有加,並大發感慨:“這——正合我心。”看來她是徹底地被這位“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張先所征服了。故而她才能寫出這般有思想、有內涵的作品。

大凡認識林妹妹的,一提起她的為人,都會用質樸、誠實來概括,這與她出身農門不無關係。但是她的文章卻就不是“文如其人”了,她說:做人得老實,作文卻不能老實。故而她的文章變化多端,充滿了詭異,真可謂嬉笑怒罵。比如她在《徹底地沒落》中就這般去描寫老沒子,說他:“說他沒良心是有憑可據的,他文字裏明明白白記錄了這些。當白素貞伏在他的膝蓋上,以一種包砒霜含情脈脈的眼神望著他,他自己說,他一下子被撂倒了,他貼著白素貞的耳朵信誓旦旦地說:在世風日下的日子裏,我隻對你一個人好。”文章的結尾亦頗有意味:“難怪那黃臉婆要狠狠地踹你一腳,真正地活該。”這樣的文章,這樣的調侃,使本來枯燥無味的文字一下子生動靈活了起來,由此也可以看出她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底。這類的文章我喜歡。

其實,真正注入進她本真美的文章,還是她描寫當今生活的文字,她把她的情、她的愛都傾於其間。《性本愛丘山》:“打開著的窗子,若有若無地進了縷縷的霧氣,夾帶著淡淡的的青草芳香。做個深呼吸,慢慢地品咂回味,緩緩舒吐,心神些許的迷醉。”“於晨霧繚繞中,散發跣足,下了廊梯,踏向光滑溫軟的山間石階小路。曲折通往山裏的小路在無邊的氤氳中濕漉漉,那水水的感覺便由著足底直升向心間,一顆被世俗蒼涼了的心,便有了一份溫婉的感動。”文筆細膩,情真意切,把一幅糅進情感的山水畫躍然紙上。最能打動讀者心的還要屬她那篇《曾經那一份溫柔》,一隻溫柔的貓咪,折射出她上善若水的心靈。她在描述那隻可愛的小貓時,卻融入進自己無限的傷感,她說:“每當想起它望著我的最後那一眼,那麼淒絕,那麼迷戀,至今仍伴隨我的辛酸,淚水漸漸迷蒙了我的雙眼。”一隻小貓就這麼令她繾綣不已,當那隻叫小柔的貓的魂靈棲靈於芍藥花下的時候,“我知道,每一朵花都寄載著我小柔的魂靈”。讀來讓人傷心,落淚。讀者評論她:“有一顆善良的心”,“心存摯愛,博大胸懷”,“纖纖柔情”,“善良的人”……在她《詩意人生》、《斯人既去了無聲》、《心靈的悸動》、《你是我永遠的心痛》、《何必經意》等等,她都糅進了一個“情”字,讓人跟隨她娓婉的筆調去探視人的內心世界。

林紓英不是專一的小說家,也不是散文家,更不是詩人,她涉足廣泛,在主攻散文的前提下,小小說也寫得有滋有味,饒有趣意。在她為數不多的篇目裏,當屬《釘子》、《送禮》、《給兆慶要個高個姑娘》為最。比如她在《釘子》中,通過揚一視力不好為切入點,從將一隻蒼蠅誤以為是釘子開始,將掛書包、拍蒼蠅等情節聯綴在一起,短短幾百字,將人物形象活靈活現,讀來讓人捧腹,忍俊不禁,看似杜造,又在情理之中。《送禮》則獨具匠心,從住病房沒床位,到送禮就有床位,再到調床等環節,一環扣一環,到最後的轉送禮品,到終吃苦果,平淡中反映出世態炎涼,發人深省。作品看似平淡,卻蘊藉著無限玄妙。她的《給兆慶要個高個姑娘》,從誤會中解包袱,層層遞進,由兆慶的不要小姐到明白了古釀是一種酒,叫人恍然大悟。僅僅四百字,向人們講述了一個由誤會而繹出的幽默生活場景,讓人聯想到社會現象,伏筆中內藏玄妙,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